logo
APP下载
全网吹的“破碎感”,我看腻了
椰椰
概念式、标签化的词条,成了演技营销的“标准模板”。

明星的演技营销,逐渐成了一种标签。

 

一部剧的开播,往往以“人名+某种演技”的热搜开始,中间穿插着“×××爆发力”“×××氛围感”“你永远可以相信×××的演技”等等词条。尤其是流量艺人营销演技的用词,越来越夸张,仿佛上个热搜就能证明演技,评赞量越高演技就越强。


最近流行的词条,非“破碎感”莫属。


“破碎感”的明星,有点多。


 但明星的演技,是几个字、几个词条就能概括吗?

 

铺天盖地的“破碎感”演技,已经破碎到让人麻木的程度。 



破碎感,

到底在碎什么


“破碎感”由“脆弱感”引申而来,放在演员身上,指的是一种“敏感、脆弱、容易被伤害”的特质。

 

奥斯卡影后、曾出演过《沉默的羔羊》等代表作的朱迪·福斯特,曾在17岁时的一段访谈里说,“男性演员最重要的特质是‘脆弱感’”。


朱迪·福斯特早就看到了“脆弱感”。/图源网络


而“破碎感”与演员演技扯上关系,要从2020年的国产仙侠剧《琉璃》说起。

 

剧中男主角禹司凤躺在床上,嘴唇发白,用微弱的声音对女主说:“我是一只破碎的花瓶啊。”这集播出后,男主角成毅连同“破碎感”一道冲上了热搜。

 

 《琉璃》截图。/图源网络


本来用来形容一种气质的词,摇身一变,成了演员营销演技的“万金油”。似乎只要与哭戏、人物挫折相关的剧情,无论角色本身性格如何,都可以直接用“破碎感”来笼统地概括。


比如《嘉南传》里,饰演嘉南郡主姜保宁的鞠婧祎在外祖母去世后,在她床前一边落泪一边说话。



鞠婧祎很美,落泪时也很美,这一点让人无法辩驳。但正如众多网友点评的:也仅限于“美”了。亲人去世时应当体现的伤心欲绝和“破碎”,缺一点痕迹都没有,她只是演了一个“一碰就碎的瓷娃娃”。

 

同样被用来营销明星演技的,还有“氛围感”“富贵感”“清冷感”“递进式哭戏”“爆发式演技”等新拟词。

 

概念式、标签化的词条,加上一段不明所以的剧情片段,省事又直接,成了不少明星演技营销的“标准模板”。


相比之下,斯内普教授的这一哭,打动了多少观众。/《哈利·波特》


这种模式,可以让演员连同剧作一起迅速登上热搜、引发讨论、吸引流量,为双方同时带来热度。无论明星演技本身如何,在这些词条的加持之下,能马上营造一种“不明觉厉”的氛围。

 

起码有一点是肯定的:明星只要带着作品“上热搜”,作品似乎就不会“太失败”。

 

因为,对于明星来说,最可怕的不是作品“失败”,而是自己“被人遗忘”。

 


“破碎感”,

只存在于二维世界


加拿大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中,提出了“印象管理”的概念:“社交是一个戏剧舞台,每个人都会在别人面前扮演角色。”

 

所以,人们或多或少,会对自己的形象加以一些策略性的修饰,企图影响别人心中对自己的看法,塑造更加积极正面的社交形象,让自己处在有利的地位。

 

明星,在不同场所,展示具有辨识力和标志性的形象。这些形象就是明星的自我包装。叠加效应之下,明星渐渐就被公众贴上了这样那样的标签。

 

只可惜,千篇一律、形式雷同的热搜榜单上,没有个体特征,没有百花齐放,只有被虚构出来的“破碎感”。

 

“破碎感”演技,原本并不只是单纯的脆弱,更多的是指“困境之中的一丝情绪外泄”,其内核,是坚韧而又倔强的。

 

一个典型例子是《霸王别姬》的程蝶衣。他戏里戏外不分、流着眼泪叫嚣着“不疯魔,不成活”,这份破碎感,被张国荣展现得淋漓尽致。

 

段小楼的一声“小豆子”,唤醒了程蝶衣:原来自己不是什么风情万种的虞姬,只是小豆子;戏里不过春秋大梦一场,如今梦醒了,也该离去了。


 《霸王别姬》剧照。


87版《红楼梦》中,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也是破碎感演技的优秀代表。“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她泪盈于睫时,整个世界仿佛都碎了。


 

但如今,“破碎感”演技,似乎被流量明星误读了。


流几滴眼泪,配上苍白虚弱的造型,就成为了粉丝和剧方大肆营销的“破碎感”的灵感来源。

 

去年播出的《致命愿望》,豆瓣评分4分,范丞丞演的裘文东突然“黑化”,他跟父亲争执的那场哭戏,在前期宣传时被剧方称为“破碎感演技”,可实际呢?表演时除了流下的一滴眼泪和紧皱的眉头,他的面部微表情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网友看了哭笑不得:“复杂情绪在哪里?破碎感在哪里?


你品品,品到破碎感了吗?/《致命愿望》截图


同样是表达复杂的情绪,看看课代表交出的作业吧。“华语影坛千面影帝”梁家辉,在《寒战2》里献出了全片最让人动容的一幕。

 

梁家辉饰演的李文彬,是两个对立面的夹层。一面,是整个香港警队;另一面,是李文彬的前部下,他们帮李文彬背了黑锅,最后不得不背井离乡。李文彬去便利店看望两个将要死的部下时,没说一句话,只能用眼神表达。

 

颤抖的眼神,包含着无奈、拒绝、不舍,以及很多很多的“不得不”。这样的眼神,饱含复杂的情绪,让人震撼;这样的“破碎感”,让人一眼看到角色内心的巨大痛苦。



真正的“破碎感”,不是假惺惺的几滴眼泪,不是热搜上的尬吹,而是扎实过硬的基本功,是强大的、与角色共情的能力。

 

 

××感,

再用就不礼貌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感”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固定用语。破碎感,不过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罢了。

 

比如“少年感”。刘昊然所提供的“男孩气”与“少年感”,为他赢得了很多关注。


刘昊然,少年气十足。/《最好的我们》剧照


干净、清爽的外形,天真和自然流露的可爱,刘昊然确实无愧于“少年感”的含义。但越来越多的流量小生,合适不合适的,都开始立起了“少年感”人设,让人逐渐审美疲劳。

 

少年感之外,还有已经被用包浆了的“氛围感”。在视频平台上随便一搜,随处可见氛围感,人人皆可氛围感。衣服可以有氛围感,音乐可以有氛围感,家居可以有氛围感,甚至连用在朋友圈里的文案都可以有氛围感。


可是,谁能说得清楚,氛围感,究竟是个什么感?


氛围感是个框,什么都能往里装。/小红书截图 


破碎感也好,少年感和氛围感也好,种种“××感”,将个人信息,以标签化的形式,储存在大家印象中,形成快速记忆的符号。

 

速食文化影响下,这种对“人”的降维处理,已经成了一种趋势。


人人信息超载,缺乏耐心、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做精细化的解读,于是接受这种降维处理,默认哭戏就是“破碎感”、吵架就是“炸裂式”、万物皆可“氛围感”的二维符号,把一切认知扁平化,形成简单粗暴的认知。


信息爆炸造成的焦虑,于是变成了流量明星的困境。

 

简单粗暴的“××感”营销,对演员的伤害可想而知。因为这些缥缈的后缀,没办法承载复杂的人性和角色设定。

 

90后演员谭松韵曾在综艺节目里坦承,周围的人都会夸赞她演技好,“少女感十足”,导致她无法看到自己存在的问题。


这句话,其实是不少演员所面临的困境——一味地活在赞美声中、活在标签里,无法直视自我,像极了被温水煮着的青蛙。

 

当演技的评价标准变成热搜榜单时,“台词”“眼神”“内心戏”“复杂的感受”这些基本功似乎不再重要,演技被简而化之,甚至被轻而易举地“神化”,困在其中的演员自然无法逃离。

 

“破碎感”可以休矣,“造词流演技”可以休矣。疯狂的演技营销、粉丝做数据屠榜热搜,带来的只是演技的“虚假繁荣”。

 

想要强化标签,有且只有一个办法:磨炼基本功。这才是做个好演员的唯一捷径。


参考资料
[1]传播学视阈下明星“人设”的分析 |何雅昕 

[2]新媒体时代“人设”蕴含的传播学意义 |王惠汕

[3]新媒体时代人设的营销传播思维 |官笑涵

[4]明星演技,仅热搜可见 |毒眸

新周刊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本文作者

椰椰
椰椰
MORE

评论59

瞳话凝时光
现在电影电视的好看与不好看跟着演员的五官走,完全都是强行情绪
11-20 11:38
Daisy
“本来用来形容一种气质的词,摇身一变,成了演员营销演技的“万金油”。似乎只要与哭戏、人物挫折相关的剧情,无论角色本身性格如何,都可以直接用“破碎感”来笼统地概括。” 真的,现在明星们动不动就营销破碎感,真把我给看吐了。
11-10 07:38
哄哄
1
大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速成的渴求。可以沉下心,用时间精力十年磨一剑的目标阻力越来越大,这是不是也是一部分原因呢 不是不想贡献好作品,只是对大多数来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11-07 13:02
哄哄
1
演技的片面,没有层次,看的索然无味 小时候的电视剧,动画片。记不得一个具体的演员名字,却能沉浸在本中二、本枯燥、甚至本无意义的剧情中。感受那个人物的挣扎,抉择,辉煌。
11-07 12:47
ξ
1
xx感 还是duck不必 有演技才是真
11-06 01:35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

推荐阅读

    娱乐
    章小蕙:我现在59岁,有什么大不了?
    30点赞·0评论
    社会
    没了工作的中年人,在咖啡馆假装上班
    19点赞·0评论
    娱乐
    原创
    恕我直言,太乖的偶像真的很无聊
    23点赞·0评论
    社会
    原创
    5月最后一天,久等了!
    13点赞·0评论
    社会
    原创
    不想卷工作的年轻人,卷起了彩票
    27点赞·0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查看更多文章
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商务合作公司公告加入新周刊
©2021 neweekly.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内容归属广东新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以商业目的使用网站内容需获许可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互联网新闻许可证
粤ICP备16113305号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681号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