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APP下载

好奇百科

“网红”血氧仪,败给了平替?
brotherkai

 

随着国内新冠病毒感染人数的增加,从布洛芬、美林到蒙脱石散,不少药品一度处于缺货状态。连作为医疗器械的家用血氧仪,也因供不应求引发了热议。

 

在微博等社交平台,#血氧仪一机难求#等相关话题已经突破了5亿阅读量,而在各大电商平台,头部店铺的血氧仪月销量也达到惊人的10万台以上,且目前已经售罄,买家只能等待7天预售。除了产品缺货,一场涨价风波更是让血氧仪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

 

有不少博主发文称,鱼跃医疗等不少店铺存在涨价行为,自己在几个月前购买的同款血氧仪只要100元左右,如今却涨到了299元:“请问产品是更新换代了吗?还是公司昧着良心挣快钱?”

 

面对消费者的质疑,鱼跃医疗先是有客服回应“不清楚,是商家那边自行定价”;1月3日,鱼跃医疗又在投资者关系互动平台上回复称:“该产品没有涨价,因成本上涨,我们取消了折扣和优惠。”

 

这一句简单的回应,显然不能让消费者买账——1月3日,鱼跃股价跌了0.50%,江苏省丹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也表示,正在对鱼跃医疗集团进行调查。

 

 鱼跃医疗的回应,仍不能令多数消费者信服。


一夜之间,为什么家用血氧仪又成为了人们必备的医疗器械?

 

这还要提及“沉默性缺氧”这一概念的普及——在感染之后,我们如何判定自己是否需要就医?血氧饱和度是其中的观测指标之一,正常值在95%-100%之间。如果血氧饱和度低于90%,有可能出现呼吸衰竭现象,必须及时就医。

 

然而,相当一部分60岁以上、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可能对缺氧并不敏感,甚至在严重低氧的情况下也不觉得有胸闷、呼吸困难的症状。这种情况就被称为沉默性缺氧,因为短时间内没有察觉出异样、得不到及时医疗,很容易发展成危重症肺炎。

 

在这种情况下,家用血氧仪就成了大家的一颗定心丸——以最常见的指夹式血氧仪为例,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内部的LED灯,向手指发出红光和红外线,再由光电二极管将其转化为电信号,从而测算出人体血氧饱和度的数值。

 

因此,对于老人和基础病患者来说,即使察觉不到自己身体的异样,在家夹夹手指就能使用的血氧仪,也是一个可以有效监测心肺功能变化的工具。

 

 

目前,血氧仪短缺的现象也有所缓解:据央视网科技报道,工信部正在指导企业提高医疗物资产能产量,指夹式脉搏血氧仪的日产量已经从上月初的11.5万台提升到超过25万台,加速满足市场需求。

 

不过,在等待血氧仪到货的日子里,不少人也开始研究起了它的“平替”。其中最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使用智能设备(如智能手表)自带的功能来测试血氧饱和度,另一种则是使用手机上的“ABC健康”小程序进行测试。

 

那么,这两种方法到底有没有效果呢?首先,三者的工作原理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使用不同波长的光照射人体,并用感光元件监测特定信号的变化来得出数值——比如智能手表在监测时闪烁的红光,就和手机发出的闪光灯的用法相似。

 

而早在2021年,发表在学术期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项研究也显示,使用智能手表和传统血氧仪测出的结果相似,没有太大的误差。但是,相比起正规的血氧仪,智能设备还有其他的“隐坑”——

 

比如目前只有华为、苹果的少数智能手表通过了医疗器械的注册检验,而小米的工作人员则称智能手表仅供参考。另一方面,智能设备更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手表佩戴的松紧程度、测量时的姿势,都有可能让测量结果产生误差。

 

 在智能手表之后,小程序又成为不少人眼中的新“平替”。


另外,不论是血氧仪还是智能设备,都可能出现同一种误差情况,比如涂了深色的指甲油,监测结果都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可以把血氧仪作为参考工具,但也不要过度依赖科技。

 

1月3日,@人民日报 给出了一则建议,在没有血氧仪的情况下,大部分居民可自测在静息状态下的呼吸频率和心率,来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就医——如果出现自觉胸闷喘息、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大于30次/分;排除发烧等其他因素,心率大于120次/分;口唇或颜面出现紫绀的情况,就需要就医了。

 

在医疗行业加速生产的情况下,相信血氧仪很快就会恢复供应,但大家在购买时也要擦亮眼睛:一方面要选择带有医疗器械注册编号的正规产品,另一方面也要提防不必要的智商税,多家医疗器械经销商都在采访中表示,一台指夹血氧仪的成本仅在40元左右——


面对个别趁势涨价和推出伪劣产品的商家,可不要白白当了冤大头。

新周刊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本文作者

brotherkai
brotherkai
大家一起往死里笑吧
MORE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

推荐阅读

    生活
    原创
    养生届MBTI,你知道自己是哪型吗?
    38点赞·0评论
    文化
    原创
    整个生物界,它活得最久
    37点赞·0评论
    文化
    原创
    法棍那么硬,真的是用来打架的吗?
    27点赞·0评论
    文化
    原创
    百年前的“防拖延头套”,让我笑不活了
    43点赞·0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查看更多文章
好奇百科
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商务合作公司公告加入新周刊
©2021 neweekly.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内容归属广东新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以商业目的使用网站内容需获许可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互联网新闻许可证
粤ICP备16113305号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681号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