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中午,针对新冠的防疫“新十条”发布。此次调整距离11月11日公布的优化防控工作"二十条措施",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国家卫健委表示,随着病毒传播力增强,致病力会相应减弱,给人群带来的整体健康风险趋于缓和,我国疫情防控“正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
过往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可能会让一个楼栋,甚至全小区都动不了。如今,病毒变了,政策松了,无症状、阳性患者不会要求集中隔离,那么,你还会为潜在的感染而不敢动弹吗?你的身心做好应对新形势的准备了吗?
我们采访了数位曾在高风险区生活的人们,聊了聊他们所亲历的政策变化与应对。
防控松了,
业主群终于不吵架了
在疫情中,淑华与邻居的关系拉近了不少,但不全是“感动时刻”。
11月11日,淑华所在的小区被划定为高风险区,所有住户足不出户,每天等待“大白”上门测核酸。
平时安静的业主群,变成了信息交流地。邻居们利用各自的碎片信息,编织成“消息网”。除了必要的团购跑腿信息外,小区居民最关切的,是楼栋每天的变化、防控政策的变化。
淑华的小区由四个楼栋组成,共有1000多户。由于结构特殊,所有楼栋共用一个出入口。在精准防控政策实施前,只要任意一栋楼出现新增确诊病例,整个小区解除封控就有可能持续下去。
管控第一周,小区物管集体“中招”,被封在了管理处里。足不出户的楼栋居民们,心中的忧虑增加了不少。
11月21日前,居民们不太清楚小区的确诊数字。
淑华对新周刊记者说:“(那时)我每天活在云里雾里,盼着小区能够早点解除封控。我在四个业主群轮番刷过去,经常越刷越头疼。”
截至12月7日,淑华所在小区的确诊阳性病例累计超过250例。这个过程中,一旦有业主表示自己身体不适,邻居们就会神经紧绷。
随着管控时间延长,小区里的人际关系变得复杂起来。一名业主从自家监控里发现,同层的邻居每天偷偷上天台遛狗,而且不戴口罩。由于担心病毒传播,该业主先是在业主群里提醒这位狗主,结果,变成了同层邻居的一场隔空battle。
后来,这位业主亲自上天台与狗主人理论。一番唇舌下来,对方每天照旧遛狗,但穿过走廊时,总算把口罩戴上了。
随着时间过去,原本冷静的居民慢慢变得焦躁起来。有人被楼下满阳台的狗屎熏到不敢开窗,有人对部分邻居随意串门表示不满,还有人把业主群当“树洞”,诉说店铺不能营业却要足额交租的无奈。
淑华对新周刊记者回忆:“这一个月的经历,让我认识到同一个小区里,原来有这么多不一样的人,也经历了很多‘没想到过的事情’,而且都发生在离我如此近的地方。”
11月30日,为全面、准确、完整贯彻落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二十条”,广州公布五条优化防控措施,各区进一步优化相关防控措施,拆水马的欢呼声透过小视频,在业主群里刷了屏。
原本剑拔弩张的邻里关系,随着防疫政策的调整,松动起来。几个年轻邻居不时在群里连线打游戏,甚至讨论起解除管控后一起到楼下“打边炉”。
吵架和诉苦的发言,一夜之间,绝迹了。
楼里一家阳了,
从被催促入舱,到自愿选择
看着朋友圈里各区传来的解除管控消息,陈佳芸调侃自己“倒在黎明前”。
11月28日,陈佳芸确诊新冠。碍于社区的再三要求,又担心会传染家中老人,她最后“半推半就”去了广州的琶洲方舱。
亲身经历后,陈佳芸发现:“邻居的态度,原来是会改变的。”
广州琶洲方舱内景。/受访者供图
第二天,陈佳芸的妈妈确诊,当天被转运至另一个方舱。第三天,她的爸爸确诊,不过没去任何一个方舱。
陈佳芸的爸爸确诊当天,正好是11月30日。当天,她所在的海珠区,宣布解除部分区域临时管控措施。
所以,在接到转运通知后,他没有主动下楼集合,后面也没社区再次催促他。就这样,这位老人被默认了“居家隔离”。
他们家所住的楼栋是以前国企单位的福利房,邻居不少曾经是同事。平时来往多的邻居陆续知道了佳芸一家确诊的情况,会在佳芸爸爸居家隔离时,留个心,相互照应。
居家隔离期间,每天都有“大白”上门给佳芸的爸爸测核酸,也会把物资送上门。
入住方舱的头三天,陈佳芸体温一直徘徊在38.5℃,浑身肌肉酸痛。到了第四天,退烧了,但夜里咳嗽,依然难受。
陈佳芸在方舱的床位。/受访者供图
“以前感冒会发烧咳嗽,但没试过像这次一样味觉减退、口干舌麻,吃饭尝不出味道。” 陈佳芸回忆。
转运前的一个晚上,陈佳芸在家看卡塔尔世界杯。进舱后她尽可能发挥乐观精神,把方舱的伙食想象成“无国界料理”:阿拉斯加冬瓜、苏格兰豆腐、西班牙黄豆焖黑毛猪……
乐观点,方舱饮食也能国际化。/受访者供图
方舱内全然陌生的环境,很难立即适应。情绪上的重担,一度压得陈佳芸彻夜难眠。她回忆:“连续四个晚上失眠,整个人处于恍惚的状态。不关灯的夜里,我总担心妈妈一个人在其他舱的情况,也担心我爸一个人在家不知咋地。”
通过向12345提诉求,母女俩的床位最终调至同一隔间内,早晚能互相照应。陈佳芸说:“妈妈来了,我心也安了很多。”
12月8日上午,入住方舱11天,陈佳芸连续两次核酸结果呈阴性,终于转绿码出舱了。当时她的妈妈已没有明显不适症状,但核酸结果还没转阴。
陈佳芸到家仅半天的时间,就接到了妈妈出舱的消息。她说:“只要打到车,妈妈就可以立即出舱。”相隔不到24小时,出舱的条件,从“两次阴性、红码转绿码”,变成为“符合条件、即时能走”。
佳芸的家门没有任何封条,就是“靠自觉”。陈佳芸表示,他们一家三口会自觉坚持7天居家监测,到第3天、第5天和第7天都会自测抗原。至于会否安排上门核酸检测,他们的社区表示“到时再说”。
12月9日上午,钟南山参加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在会上表示,奥密克戎(BA.4/5,BF7)感染不可怕,99%可在7-10天内完全恢复。
陈佳芸自称体质一般,普通感冒都会比别人多咳嗽两天。就算是这样,她感染奥密克戎后的恢复时间也没超过10天。
回望从被催促着去方舱,到居家隔离的全过程,陈佳芸感叹:“科学看待奥密克戎的传染性,完全没必要恐慌。我的邻居们也很友好,他们更加支持居家隔离,尤其是老年邻居。在家养病,我相信能好得很快。”
管控调整后,
大家快跑跟上
李丽住在广州海珠区中山大学附近。踏入12月初,她家楼下的两层均出现了阳性病例。
按照当时广州的防控要求,出现病例的两层楼被划定为高风险区,楼栋内所有人居家隔离,电梯按钮贴上了“疫情管控层”字样的标识。既做到了精准防控,又不影响其他楼层居民的正常出行。
事实证明,这样的防控是有效的。李丽和其他邻居没有因为紧邻高风险区而被赋红码或黄码。
电梯里的管控层标识。/受访者供图
李丽回忆,11月下旬,小区里曾出现疑似阳性病例。当时在业主群里,疑似病例的家属主动坦承了其家人核酸结果异常的消息,并为给邻居添麻烦而道歉。
业主群里大家都很理解,说没关系让他的家人安心养病,也有人以自己海外亲朋得病的经历安慰疑似确诊者。
相应地,小区业委会申请了“小区专场”核酸检测,紧挨封控楼栋的居民还会被安排专门的核酸检测时段,尽量与小区其他人群错开。李丽说:“我个人觉得我们小区在这件事上还是很宽容的。”
现在,封控范围大幅缩小,确诊患者或其家属,“都不用背负像之前那么大的心理压力了”。
对于楼栋的精准管控,李丽表示自己“感动又不敢动”。她的公司尚不能现场办公,居家办公期间她也较少出门。
12月7日凌晨2点发布的《海珠区关于调整风险区域等级的通告》显示,淑华所在单元楼由高风险区调整为低风险区。
对于解除管控的消息,业主群内一片安静,刷表情包的人都没几个。毕竟,旁边的纺织城还没重新开门,开档口的老板和员工都没能复工。
淑华醒来后没有冲下楼的兴奋,而是留守在电脑前继续工作。这已是她居家办公的第32天。
12月7日下午,国务院发布“新十条”,其中明确“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之后不久,广州地铁工作人员撤除场所码的照片,在淑华的朋友圈里刷屏了。
当天赶在太阳下山前,淑华还是下了楼,想着去为上班而测一次核酸。可是,她找遍了整条新港西路,都没找到营业中的检测点。公司人力资源部同事告诉淑华,不用核酸,有绿码即可回公司。“行,我绿码。”淑华回复道。
解除管控后,淑华小区里不少住户拖着行李提前返乡,还有好些人在等待纺织城的重开,希望春节前能再冲一冲生意额。
楼下的火锅店重新营业了,晚上总有几桌客人。只是淑华也不知道是否业主群里常约游戏的年轻人。淑华一头扎进年底紧张的工作中,已将业主群折叠起来了。
出于“当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考虑,淑华正式复工前还是自行检测了抗原。补喝整月份奶茶的路上,她也会把口罩的鼻夹压紧戴好。
评论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