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APP下载

奇趣多餐厅

端午节,属于“糯叽叽”
贾辉
你最喜爱的“糯叽叽”食物是什么呢?

端午节快到了,你吃粽子了吗?

 

尽管端午节对不少年轻人而言,只是多了一天的假期,但其实端午节是十分有“地位”的。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并且端午节还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所以,端午节,还是得过得有仪式感一点。

 

 

 

端午节的仪式感

是“糯叽叽”给的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尽管每个节庆的特色食物各不相同,但它们大部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糯叽叽”。

 

春节吃年糕、清明节吃青团、中秋节吃月饼和糍粑、端午节吃粽子和麻团……类似的节庆食物大都是用糯米制成的,吃起来香糯黏滑,还十分饱腹。

 

芝士年糕,好吃又“好玩”。 


所以,为什么我们过节这么喜欢吃糯米做的食物呢?

 

首先,古代缺少口感柔软的精白米和精白面粉,不少主食都口感粗硬。只有糯米和大黄米,能提供难得的柔软、黏糯的独特口感。

 

其次,糯米能给人长时间的饱腹感。难得过节,当然得让家人都吃得饱饱的,糯米自然成了“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糯叽叽”的口感,越嚼越有味。


从往日的实用性需求演变到今天纯粹对口感的依赖,虽然原因变了,但对“糯叽叽”的喜爱却始终如一。

 

不过,粽子虽好,可不能“贪杯”哦。看起来小小一个的粽子,却含有很高的热量,很容易吃过量。而且吃完粽子后,血糖可能会迅速上升,心血管病患者尤其不能多吃。

 

 吃粽子的注意事项。/@央视网


 

“糯叽叽”的食物

让人痴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糯叽叽”的节庆食物变得越来越日常,不必等到逢年过节才能吃到。

 

还记得上海的青团“大战”吗?

 

 

每逢清明节前后,让上海人不惜大排长龙也要买到的,正是近年来越来越少的手工青团。

 

青团是江南地区历史悠久的传统小吃,外皮由艾叶和糯米粉做成,再加入各种馅料,清香扑鼻,甜而不腻。

 

青团,你爱吃什么馅的? 


除了豆沙、咸蛋黄肉松、芝麻、梅干菜等传统口味,与时俱进的青团也越来越对年轻人的胃口,芝士、芒果、螺蛳粉、青梅酒酿等创新口味层出不穷。

 

“无青团,不春天。”吃青团是上海人在春天的仪式感。而在广东潮汕,“糯叽叽”的食物则成了各种喜事的“标配”。

 

逢年过节,怎能少了“糯叽叽”的汤圆?


定亲时要请亲朋好友吃一碗糯米粥,一同分享美味与喜庆;用“猪肠胀糯米”“糯米莲藕”等糯米制成的传统小吃,配上工夫茶招待客人;婚宴上必须要有八宝饭,凑齐豆沙、糯米、莲子、红枣等八种食材,象征吉祥如意。

 

用糯米制成的粿品能长时间存放,以前潮汕人去外地打拼时,家人常常会为他们准备各种粿品,让他们在路上充饥。如今,承载着美好寓意的粿品,也成为了亲友相送的常见礼品。

 

别人生日有寿包,潮汕有红桃粿 。


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做红曲粿、酵粿、白饭桃等来祭神拜祖;潮汕人还相信,加入草药的粿对防治疾病有一定作用,例如鼠曲粿可御春寒咳嗽、菜头粿可去邪热气。

 

那么,你最喜爱的“糯叽叽”食物是什么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哦!

 

芝士:怎能少了“糯叽叽”又能拉丝的我?! 



参考文章

[1] 潮汕逢喜事就吃“糯米”,潮汕人为何如此钟爱糯米? 丨佚名

[2] 为什么中国人节日喜欢吃糯米食物丨凤凰千湘坊食品



新周刊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本文作者

贾辉
贾辉
日久见人心。
MORE

评论51

一只喵
顺便祝大家粽子节快乐,记得吃粽子哦
06-02 19:10
学会等待等不到
完了看到配图以后顺利觉得有点饿啊
06-02 18:51
大小姐(已黑化
对于资深吃货来说,是抗拒不了来自糯米食物的诱惑的
06-02 18:25
yoyo
吃粽子也要吃出来满满的仪式感啊,这样才算是过节
06-02 17:29
桥桥-M
不说了,赶紧去准备吃粽子了,提前感受过节的欢乐
06-02 17:21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

推荐阅读

    生活
    原创
    让人欲罢不能的“毒药”,两个字
    32点赞·0评论
    生活
    原创
    全网都在学的国宝级甜品,真不好吃
    46点赞·0评论
    生活
    原创
    喜茶提倡用“真奶”,蜜雪冰城能答应吗?
    29点赞·0评论
    生活
    原创
    无醇啤酒,瞄准酒桌“菜狗”
    38点赞·0评论
    生活
    原创
    我怀念的,不是珍宝海鲜舫
    26点赞·0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查看更多文章
奇趣多餐厅
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商务合作公司公告加入新周刊
©2021 neweekly.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内容归属广东新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以商业目的使用网站内容需获许可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互联网新闻许可证
粤ICP备16113305号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681号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