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APP下载

收藏拍卖

她的画,与大自然一同“野蛮”生长
张诗溦

(本文转载自收藏拍卖杂志)


郝文静的画,多描绘“黑山黑水”,厚重却并不笨重,远可观其势,近可观其质。深沉茂密中透出一点色彩,传统又创新。


想来明末清初那位贪恋名山胜水,要在房间四壁挂满山水画卷,以便入夜后能在“山水乡”“拣得仙岩次第游”的一代奇人——董说,见到也会爱不释手吧。


山水、水墨,这二者的结合在中国画艺术史上缔结了无数佳话,未来也仍有无限可能。作为新一代青年水墨画家,郝文静一直让笔墨游走于市井山林之中,让画境与现代精神共鸣,逐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当代山水画之路。


艺术家郝文静



对山石的亲近之情,天然有之


绘画的感觉是与生俱来的,这与自身的生活圈、天性、文化底蕴等有关,每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只能抓住一个点,并不断在此深耕,将这件事做深做透。郝文静不过是遵从内心,把对山石天然的亲近之情尽数体现在她的画中。


郝文静从小就生长在山西的大山脚下,一个拥有佛教圣地五台山,西隔黄河,东临太行的地方——忻州。受到父亲喜弄笔墨的影响,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国画。家中白墙是她最开始的画板,兴之所起,随性在墙上乱涂乱画。后来,在父亲的督导下,日日正儿八经地画完几张画,才出门玩乐。


《行到燕山翠未休》 45×180cm 纸本水墨 2022年


到了该上大学的年纪,在填报志愿时,她并不纠结,只是顺势而为。在她心中,中央美术学院是一个艺术圣地,顺利考上这所“殿堂级校园”,让她感到既幸运又幸福。


本科四年,央美深厚的人文修养和艺术积淀令她大开眼界。这也让她产生了想要继续在此深入学习的想法。


随后,在研究生导师李铁生先生的带领下,她开始走进山水写生的世界,并大量临习黄宾虹先生的作品,这也让她形成了每年风雨无阻定期外出写生的习惯。

每到一地,先花时间找到最打动自己的点,不急于下笔,也不在乎数量多少,由此经年,渐渐感悟到万物更复杂的存在。


郝文静外出写生


每次写生得到的新鲜感受——桂林或太行抓人眼球的结构、万峰林若即若离的组合关系以及不同光线下的丰富变化……注入到创作中都可能产生质的飞跃。


正如她感知到南北山水的不同后,创作出与此前意境颇为不同的系列作品,此系列较为清雅,墨韵飘渺,层叠的远山中只留一小部分刻化精细的山石树木。看画时,似有氤氲的水汽扑面而来。


《谍》 56×52cm 纸本水墨 2021年



忘却“熟练技法”
迎接四个“爆炸时刻”


对郝文静来说,广博的大自然是纯粹的魔法师,也是生活的必需品,让她幸运地经历了好几次豁然开朗、创作风格转变的“爆炸时刻”。


刚毕业那几年,多作写生为主的对景创作,随着双脚在中华大地的经纬间不停游走,她发现自己喜欢画那些厚重的、有气魄的大山,越雄壮的越喜欢,尔后,手在宣纸的经纬间也自然而然呈现出了属于郝文静的个性语言。


《千行万象竟还空》 138×68cm 纸本水墨 2022年


宏观的思考,常常需要有壮阔的景观,而新的观点往往也产生于陌生的所在。当她数次深入大山走进逆光中的大峡谷,在幽深肃穆中向光而行,那种意境深深地震撼并吸引着她,之后她渐渐减少外出写生的频次,一头扎进“黑山黑水”的创作中去。在此阶段,画面多是饱满的构图,整体黑色厚重、畅快,这是她对大山最原始的感受。用笔洒脱大气,也与其直爽、粗犷的性格相似。


《梦——山水》系列之一 90×68cm  纸本水墨 2021


 《幽》 81×57cm  纸本水墨 2016


郝文静不墨守陈规,也从不刻意表达,只是跟随当下的感受去画,她会及时抓住“灵光”去实践,“桃花源”与“梦山水”系列随即诞生。


传统是巨大的营养库,她不断深入,不断学习,在运用传统时又不着痕迹。或许提到“桃花源”,大家总会不自觉想到陶渊明笔下的名篇,但她只是立足当下,呈现一出属于自己的现代版“桃花源”,并不一昧追寻古人意境。


只因一次与三两好友的平谷赏花之行,回家后脑海里始终醉心于那满山的嫣红,“黑山黑水”里便有了色彩,技法也随之改变。没骨层层叠加,透如薄纱,主观性与装饰性增强,愈加唯美,有“心象山水”之感。


《桃花源》系列之八 90×68cm 纸本水墨 2021年


《梦——山水》系列之五 90×68cm 纸本水墨 2021年


接下来几年,语言表达愈发抽象,似山水又非山水,作品中的变化自如呈现出来,有了“花非花”“聚焦”等系列。每次作画时,以“感受”出发,由“感性”主导,开始时并不打草稿,只凭直觉去发挥,直至进程过半时才用理性去调整。在她心中,过往每一幅作品的呈现视角都独特而珍贵,成为过往心路历程的见证。


《聚焦》系列之一 180×98cm 纸本水墨 2022年


《聚焦》系列之二 180×98cm 纸本水墨 2022年


作为一名职业画家,一种画法持续久了多半会感觉无趣,大概是因为“轻车熟路”逐渐让人麻木,所以在此过程中,郝文静不断寻找和表达新的“知觉”。


“知觉”源于对自然的关注、对生活的体悟、对社会与艺术的反思等,这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但需要及时捕捉。如同那次贵州万峰林的写生,山峰之多,结构之妙,光线之奇,想画的冲动随之而来,没有习惯性地聚焦于山石结构,即兴尝试了各种不同的表达方法,那一刻的专注与尝试,对她而言无比珍贵。


《镜像》 45×98cm  纸本水墨设色 2021年



要享受画画的单纯快乐


艺术这条路上有喜悦与成就,也遍布荆棘和苦涩。寂寞国画难。特别是女性山水画家的成长与自我发展就更不容易。虽然很难,郝文静也并不做多想,只以一颗平常心看待,不断从书籍、艺术作品、大自然和身边人中汲取能量,尽己之所能,但不强求结果,不空谈理想,就这样在平淡中一直快乐地画下去。


《影》 68×90cm 纸本水墨 2021年


画画既是郝文静热爱的事业,也是其赖以生存的手段。从艺多年,她一直用笔墨的探索反应自己对当下的理解。比如城市生活的压抑、个人力量的微小、回归山林的野趣,以及生命成长的喜悦……

《桃花源》系列之一 100×69cm 纸本水墨 2019年


或许她与艺术有不解之缘,家乡忻州的“忻”意为凿破阴郁、放飞心情,她的从艺生涯,亦是如此。也许理想和现实并没有那么泾渭分明,每一个日常,说不定都是生命奇迹的延续。拿起画笔,充实快乐地创作,就是她的理想生活。今后在创作方向上,她希望更加纯粹自由,更能及时表达自己的思考。我想,这对她来说并非难事。



【艺术家简介】


出生于山西。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学士、硕士学位。现居北京,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文化部中国国际艺术研究会理事,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画家,广州国家青苗计划画家。


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本科,获学士学位。2010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山水专业研究生,师从李铁生教授,获硕士学位。2013年9月出版个人画集《心系造化---郝文静山水画作品集》。


联展:

2022年9月 玄思卧游·全国当代山水画邀请展 (岭南美术馆)

2022年8月 山水文脉·当代中国山水画大展(云南美术馆)

2020年10月  作品《波光峦影画中收》入选“2020雨花满天—全国山水画作品展”获入会资格。

2019年11月 作品《道通天地》入选“第二届‘白山黑水·美丽四平’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获入会资格

2019年8月,作品《军魂》入选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第十四届全军美术作品展。

2019年3月 逸稥盈素 青年女性艺术家双年展(北京炎黄艺术馆)


(本文转载自收藏拍卖杂志)




新周刊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本文作者

张诗溦
张诗溦
MORE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

推荐阅读

    文化
    原创
    从“南盆”到“北罐”,斗蛐蛐上瘾后连玩物都自成流派
    18点赞·0评论
    文化
    原创
    当影像节搬进奉天工场,填补了沈阳艺术市场的空白
    15点赞·0评论
    娱乐
    原创
    国内“首档美学综艺”何以沦为一场滑稽闹剧?
    19点赞·0评论
    商业
    原创
    那些2022拍场上的“高光时刻”,预测了2023的市场风向
    24点赞·0评论
    文化
    原创
    深度报道
    25点赞·0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查看更多文章
收藏拍卖
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商务合作公司公告加入新周刊
©2021 neweekly.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内容归属广东新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以商业目的使用网站内容需获许可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互联网新闻许可证
粤ICP备16113305号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681号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