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APP下载
全国最皮的官方号,我投它一票
朱恺

 

《“无套后入”有毒!深圳新增1678人染艾滋,6成经男男传播》——

 

如果在公共场合刷到这个标题,你大概率会心里一咯噔,并迅速把手机屏幕调到最暗:

 

这是我在大庭广众下能看的东西吗?


不对,我什么时候关注了这么一个号?

 

千万不要误会,这可不是什么令人浮想联翩的被窝文学,而是一篇正儿八经的科普文章。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根据深圳市疾控中心公布的最新数据,在2021年1~10月,深圳市一共新增了1678个相关病例,其中65%是男男性传播——

 

于是,深圳卫健委(昵称“深小卫”)便瞅准时机,在公众号发布了以上这篇文章,用一个恰到好处、戛然而止的“艾”情故事,让读者了解深圳市的艾滋病现状,并向大众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

 

 

“深小卫”一出手,又是一篇爆款之作:

 

不到24小时,这篇文章的阅读量便轻松突破100万;在微博上,#深圳卫健委写艾滋病#这一话题,更是直接冲上热搜,让读者津津乐道,感慨万千:

 

“深小卫当年退出中国文坛,我是极力反对的。”

 

其实,如果你关注过“深小卫”,相信对这类文章早就习以为常了。“生猛活泼的表达+硬核专业的干货”,早就让它成为政务号中的一股清流:

 

截至2021年11月,“深小卫”的公众号已经拥有1350万粉丝,日常文章阅读量20万+——值得一提的是,其中30%的读者,还是来自深圳市外、遍布全国的吃瓜群众,由此可见它当仁不让的“顶流”地位。

 

看了这么多,不知道你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深小卫”的背后,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深圳卫健委,

政务号中的泥石流

 

推开“深小卫”的办公室大门,迎面而来的是五个大字:加班不归路。

 

按理说,政府部门不该是朝九晚五、周末双休的吗?


从进门的那一刻起,“深小卫”就让人感受到一股不同寻常的气息。

 

据说,全深圳没有一杯奶茶,能理直气壮地进入这间办公室:

 

在这个致力于健康传播的部门,每个人都深知,奶茶中的糖分,是摧毁健康、加速衰老的万病之源。


嘴馋的同事如果想喝一杯奶茶,就要做好从门口走到工位、被同事全程死亡凝视的心理准备——

 

“深小卫”的主编之一、85后老员工陈永祥,一边喝着热气腾腾的茶,一边向我讲述这个不为人知的办公室传说。

 

不过,“深小卫”的另一位90后主编陈映霓告诉我,如果换个时间过来,我可能会看到大家正在零食柜里扒拉小面包、小饼干、泡面等高卡路里食品,领导的桌上还可能放着一份麦当劳——


前一秒还“热爱健康”的官方人设,分分钟翻车。

 

  好像有点正经,又好像有点不正经。

 

“深小卫”团队的成立,是从2015年9月开始的。

 

当时,深圳卫健委宣教处处长王岭发现,大部分政务号的文章内容过于刻板说教,风格也大都是“展风采、秀成绩”的官宣体,勾不起群众的阅读兴趣,更没法使读者产生共鸣。

 

于是,从2018年起,“深小卫”正式组建了一支完全独立的自有的内容生产运营团队。

 

如今,“深小卫”的内容团队里共有7名成员,大部分人是来自医疗或媒体行业的85后、90后。这些团队成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90后的杨贞晶,是脑洞最大、最沙雕的表情包大户,在豆瓣、抖音、B站上关注了不少奇奇怪怪的东西,最大的兴趣竟然是背包独自行走中国的边境线;


同为90后的陈映霓,外表斯文安静,内心却是个戏精,脑子里全是“污东西”,任何题材到了她手中,都能凭空编出一个“污得清新脱俗”的狗血爱情故事;


94年的董芳君,则最擅长抖机灵、蹭热点的“封面操盘手”。半夜冒出来的热点,第二天一早就会变成好玩的段子,热气腾腾地登上她制作的封面......


 

“深小卫”做出改变的第一步,就是摆脱“60后”大家长式的传统政务号风格,拒绝“铁板一块、刻板说教”的官宣体。

 

团队成员往往会将严谨(枯燥)的政府公文先自行消化一番,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大白话,再结合鲜活有趣的例子,为群众解读各种最新政策:

 

2021年4月22日,在深圳市政府新闻办的“五一”疫情防控专场发布会结束后,“深小卫”就化身尽职尽责的课代表,为老百姓挖到了最刚需的重点——


《第1针北京生物,第2针北京科兴,到底行不行?》


这篇文章一经发布,便迅速获得了超过70万的点击量,引起市民热议。

 

2021年9月底,深圳市发布《2020深圳居民健康白皮书》后,主编祥哥总结出了一幅深圳人的最新“画像”:


32岁,高血压糖尿病,胖!

 

“一般大家看到‘白皮书’这3个字,就会自觉划过了;但是一个患有‘三高’的中年油腻男,显然不符合人们印象中年轻、有活力的深圳形象,更容易勾起大家的好奇心。”

 

 

时间一长,“深小卫”团队又发现一个问题:

 

每天必须发表的疫情通报类资讯,正在成为公众号的“流量杀手”。

 

于是,他们决定在得体的前提下,用好玩的段子、表情包做成封面,给读者带来新鲜感——


“深小卫”灵魂段子手、新一代梗王的形象,从此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深小卫”能成功转型,也离不开领导的支持。

 

“深小卫”所在的宣传部门,在卫生行业中属于“鄙视链的底端”。


领导们的精力,往往都放在医疗救治、公共卫生等“主业”当中,宣传属于“副业”——

 

当然了,这只是人们对“深小卫”的一种调侃。但事实上,60后、70后的领导,也的确意识到了政务号创新转型的重要性,哪怕他们看不懂时下的热梗,也会“生硬追赶潮流”。

 

上级信任、处长统筹、小编给力,“最靠谱的科普,最有趣的灵魂”——


“深小卫”,就这样横空出世了。

 

 

 

“深小卫”出圈,

靠的不止是搞笑

 

如今大家一提起“深小卫”,马上就会想到表情包、段子手。

 

但事实上,它最大规模的一次出圈,与表情包无关:

 

2020年1月30日,深圳卫健委发布了文章《深圳的“新型肺炎”病人,曾到过这些小区》,在不泄露病人隐私的前提下,率先公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在发病期间活动过的小区、场所,以帮助市民更准确掌握疾病线索。

 

这篇在深夜11点30分发布的文章,引发了深圳人的全网刷屏,累计阅读量达到773万,让深圳市民吃了一记定心丸,推文下的第一条评论,获得了1.5万的点赞:

 

“为深圳市委市政府点赞,为参与群防群治的人们点赞,更为已经暂时隔离的人们点赞,是他们的坦诚和及时,保证信息公开透明度,让大家做到心安和坦然!相信我们一定能战胜一切,小编,辛苦了!”

 

深圳卫健委的这一举动,实现了中国内地公共卫生史上的一次重要突破——随后,广州、珠海、中山、北京、上海等地也陆续跟进这种做法,在全国公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流调轨迹,为全国疫情防控作出重要贡献。


世卫组织专家在来中国考察的时候,也对这一做法表示高度认同:


“深圳市在保障患者隐私的情况下公开所有病例资料,这不仅体现出深圳的认真态度和公开透明,也给全国包括国外很多公卫专家信心和希望。”

 

 

在大多数时候,“深小卫”并没有追求流量,而是切实地从市民的角度出发,给市民提供有趣、有料、有用的信息,最后起到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

 

2021年3月底,在深圳市盐田区桥东社区,一道呼吁大家接种疫苗的标语——“我们一起打疫苗,一起苗苗苗苗苗”,在互联网上迅速走红,获得了央媒的转发点赞。

 

这条“洗脑”标语的撰写者,是“深小卫”的主编祥哥。

 

为了动员群众打疫苗,他一口气想出了近20条标语,包括“建立全民免疫,需要你一‘臂’之力” “防疫道路千万条,接种疫苗第一条”等等。

 

而这条意外出圈的标语,灵感其实来源于他的孩子——


当时孩子的儿歌播放机经常会播放《学猫叫》,“想标语的时候,这首歌的旋律突然在我脑海冒了出来,发现歌词跟打疫苗很像”,他马上运用谐音梗,将歌词改编成了疫苗标语。

 

这句两年前爆火的歌词,可能早已成为互联网平台上的“过气”老梗;但在社区的横幅中,这样接地气的疫苗标语,却是毋庸置疑的新生事物——

 

如今,这张朗朗上口的疫苗横幅,已经被深圳博物馆收录,成为抗疫时代的见证实物。

 

 

“实际上,我们不光是‘沙雕搞笑’,也有温情的一面,笔调注重对患者及家属的人文关怀,向大众呈现患者的困境、医学的无奈。”

 

2021年,深圳卫健委出品的医疗纪录片《我的白大褂:王牌科室》,在豆瓣上获得了8.7分的高分——

 

这部纪录片聚焦深圳4家公立医院的8个顶尖科室,为观众呈现了医届大拿、青年医生、患者及家属之间的人生百态,也进一步促进了医患之间的信任与理解。

 

2021年8月15日,“深小卫”还出动1000架无人机,在深圳湾的人才公园点,将14张充满创意的表情包搬上夜空,向深圳医生以及全国医生致敬。

 

这一走心的创作,也赢得了深圳市民的认可,在视频平台获得超过千万的点击量。

 

 

 

总有一天会过气?

不存在的

 

“炎炎夏日,一位肛肠科医生,正在为患者做指检——打一电影名。“

 

听到答案是《菊次郎的夏天》,你可能会把一口饭喷出来——

 

这个无厘头的猜谜游戏,出自B站知名up主@有痔医生 之口。

 

2021年,“深小卫”入驻B站,开始与深圳市的各大专业医生合作,为大家进行沙雕、接地气的医学科普,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的@有痔医生 于林冲,就是其中一员。


 

其中不少有趣生动的医学科普、犀利毒舌的吐槽金句,让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痔命一击、命中要害》中,@有痔医生向大家讲述了痔疮的成因和注意事项,为各位有难言之隐的“有痔之士”正名,并将“提肛要领”倾囊相授;

 

在《高效鉴宝指南》中,重口味的@口口医生大胆开麦,向大众提供了高效就诊的走心建议:


“来看皮肤性病就大大方方地展示,你人都来了,让我看照片是几个意思?”

 

不仅如此,“深小卫”接下来将打造医疗界的脱口秀,为观众展现医护人员的另一面。

 

 

如今,深圳市的不少政务号,也开始逐渐“卫”化:如今打开深圳疾控、深圳人社的公众号,我们都能看到有趣的封面和表情包。

 

而引领这一风潮、深受市民喜爱的“深小卫”,已经连续5年蝉联深圳政务新媒体排行榜第一名。

 

在今年的投票中,大众甚至走在了“深小卫”前面——

 

前两天,深圳市开启了2021年度的“政务新媒体排行榜”投票活动。

 

一开始, “深小卫”没有进行任何宣传和拉票,这种“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奥运精神,让它在“最具影响力政务自媒体”的投票中“滑落”到了第11名。

 

 

眼看“深小卫”毫无动静,越来越多的读者跑到公众号后台留言提醒。一位医生说:


“‘深小卫’要是不去打个榜,拿下第一名,都对不起医务人员对你们的期待。”

 

于是,在投票截止的最后一天,“深小卫”终于如梦初醒,在大家的催促下发布了两篇拉票文章。

 

最终,“自来水”的群众们一人贡献5票,并用105000的总票数,让“深小卫”从第10名瞬间“逆袭”至第1名,稳住了“顶流”的地位。

 

在“深小卫”的拉票文章中,一条留言获得了1.1万的点赞:

 

“以咱们的交情,以后这种事情直接说,别搞这些花里胡哨的。”

 

把“官方”当成“自家人”,这何尝不是读者们对“深小卫”最好的认可呢?

 

新周刊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本文作者

朱恺
朱恺
人生好难
MORE

评论96

Lily Zhu
最近深小卫文章标题,自我放飞呀!
01-11 08:14
foolishpony
2
很欣赏深圳市卫健委的新媒体思路,能舍得放下架子做内容的官方。
12-08 13:23
加钱居士
个人觉得一个官方科普号科普任何的生理现象都是正常的。
12-08 13:17
水獭小姐
政务号当然要避免“翻车”,但更重要的衡量标准是有没有发挥出正面作用。
12-08 13:05
Lebbycat
要考虑一部分人的接受能力,不断改善自己在创新宣传过程中的实务能力,不会矫枉过正。
12-08 12:55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

推荐阅读

    社会
    餐饮品牌,吹什么“名校光环”
    27点赞·0评论
    商业
    不止马斯克,科技大佬为何抢着来中国
    15点赞·0评论
    娱乐
    原创
    多巴胺穿搭,才是夏天的真身
    17点赞·0评论
    社会
    清华理工女,不能是选美冠军?
    12点赞·0评论
    社会
    不会说话的小狗,如何用眼神说爱你
    27点赞·0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查看更多文章
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商务合作公司公告加入新周刊
©2021 neweekly.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内容归属广东新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以商业目的使用网站内容需获许可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互联网新闻许可证
粤ICP备16113305号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681号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