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APP下载

收藏拍卖

从“南盆”到“北罐”,斗蛐蛐上瘾后连玩物都自成流派
余一

(本文转载自收藏拍卖杂志)


会玩,可以说是人类从古至今都在延续的能力。追剧、玩游戏、逛淘宝、刷视频,现代人打发时间的项目实在太多了……


在那个没有手机的年代,古人的娱乐项目也是没少,体育类、棋牌类、观赏类统统安排上。斗蛐蛐便是当时最流行的娱乐活动之一。斗蛐蛐也叫“斗蟋蟀”“秋兴”“斗促织”,自宫廷到民间,喜好此戏者大有人在,以致历史上竟出了有名的"蟋蟀宰相""蟋蟀皇帝",文人间更是借蟋蟀之名斗才华,至于民间的"蟋蟀迷"们,就更不计其数了。


宋 牟益 《茸坡促织》(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俗话说,玩虫一秋,玩罐一世。蟋蟀罐是众多玩家的必备之物,一对蟋蟀,一只陶罐,几条草茎,便可来上一段紧张刺激的battle。蟋蟀罐,如今也是文玩杂项的一项,深受藏家喜爱。今年西泠秋拍将推出“秋吟·龚心钊、高振霄、高式熊家藏宫廷蛐蛐罐雅玩专场”,37件促织雅玩及过笼、水槽、探筒等虫具,从“南盆”到“北罐”,大有讲究。


北京琉璃厂老古玩商中曾流传这么一句话:“六个子玉蛐蛐罐能换一对道光官窑粉彩龙凤碗。”所以可别小瞧这一只小小的蛐蛐罐。


西泠2022秋拍将推出“秋吟·龚心钊、高振霄、高式熊家藏宫廷蛐蛐罐雅玩专场”



斗蛐蛐上瘾风潮
“蟋蟀皇帝”“蟋蟀宰相”


最早在《诗经》中,就有“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句子,写明了蟋蟀是一种代表秋天的虫子,而我国甲骨文中的“秋”字,就有蟋蟀的形象。


据史料记载,唐代开元年间,“每至秋时,宫中妇妾辈,皆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之也”。此时人们把蟋蟀作为宠物饲养。后来,人们在玩赏过程中发现了蟋蟀好斗的特性,于是从宫禁开始兴起斗蟀之风。


清 崔鏏 《斗蟋蟀》图源:中国嘉德


到了宋代,斗蟋蟀就成了一种老少皆宜的娱乐活动。南宋时期还出了位有名的“蟋蟀宰相”,即权相贾似道。


当襄阳城被蒙元军队围攻的时候,他把情报藏起来不报给朝廷,也不派去援兵,却整天躲在家里和自己的小妾们斗蟋蟀。作为南宋重臣,贾似道因斗蟋蟀而误国误民,落得个千古骂名。然而,他作为斗蟋爱好者,却认真总结前人经验,编写了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蟋蟀的专著——《促织经》,称得上是中国昆虫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捕捉、收买、喂养、斗胜、医伤、治病、繁殖蟋蟀等方法。


“蟋蟀宰相”贾似道


《促织经》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蟋蟀的专著


说到斗蛐蛐,那不得不提一嘴“蟋蟀皇帝”——明宣宗朱瞻基。


作为斗蟀届的大佬,明宣宗对于蟋蟀的质量要求很高,还专门派人到江南去寻找能斗的蟋蟀。明朱国祯《涌幢小品》杂物云:“余祖月溪翁云,蜂瞿瞿叫宣德皇帝要。盖宣庙有此好, 采之江南者。苏太守况锤被敕,索千个,不许违误 ,此宣德九年七月事也。”


《朱瞻基斗鹌鹑图》故宫博物院藏。此图别开生面地让后人见识了朱瞻基“斗鹌鹑”的情景,实际上朱瞻基最爱好的还是斗蟋蟀。


当时质量好的蟋蟀均出自中国苏州一带。当地一名负责征收税粮的粮长受上司的委托去市场上买蟋蟀,他在市场找到一只特别好的,用自己骑的骏马换了回来。他的妻子看到丈夫居然用一匹骏马换回了一只蟋蟀,感到很奇怪,于是趁丈夫不在家的时候,偷偷打开了蟋蟀罐。


谁知蟋蟀一下子从罐子里跳了出来,恰巧被走过来一只大公鸡吃掉了。粮长的妻子觉得自己闯了大祸,非常害怕,哭哭啼啼地上吊自杀了。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促织》就是记载当时这一惨事的血泪篇。


清代更是集斗蟀之大成,编出了很多关于蟋蟀的书籍,如金文锦的《促织经》、石莲的《蟋蟀秘要》、朱翠庭辑的《蟋蟀谱》、金六厂删定的《促织经》等。清朝的王公贵族更是对斗蛐蛐这个游戏青睐有加。每年秋季,京师会架起宽大的棚场,在官方的组织下开局,无数赌徒的眼睛都盯在了小小的蟋蟀身上。如今存世的很多斗蟀用具都产生于那时。


2022西泠秋拍 
清 · 吟秋馆款白泥盆
盖上铭文:吟秋馆。
罐底铭文:吟秋馆。
说明:原配黄色菱花形锦盒,盒上题墨书 :白砂盆,吟秋馆。
來源:龚心钊旧藏,高振霄、高式熊递藏。
通高:10.5cm 深:7.2cm 外径:12.2cm 内径:10cm



斗蟀有讲究
分“南盆”“北罐”二派


“听其鸣,可以忘倦;观其斗,可以怡情”。斗蟀能让皇帝宰相上瘾也不足为奇了。


斗蟀可不是一件简单的小事,选罐用器、喂食饮水、饲养调理处处有门道。而收藏蟋蟀罐也是其中一乐,很多制作精美的蟋蟀罐往往会被斗蟀爱好者作为收藏品。


2022西泠秋拍  
清· 豆叶池艁款红木筒形蟋蟀罐
罐底款识:豆叶池艁
说明:原配黄缎锦盒
來源:龚心钊旧藏,高振霄、高式熊递藏。
通高:10.2cm 深:7cm 外径:11.9cm 内径:9.5cm


所谓玩虫一秋,玩罐一世。蛐蛐罐的制作有着悠久的历史,至少在南宋时期即已有之,到了明清就很流行了。蛐蛐罐的质地有瓷、陶、玉石及漆器等。一般北方人称“蟋蟀罐”,南方人叫“蟋蟀盆”,古文献中也多称“蟋蟀盆”,其实是同一类器物。北罐通常都比较厚,养虫隔音好,南盆造型小巧且透气性好,各有特点。(以现在对器物命名的标准,深腹称为罐,这类器物称作“蟋蟀罐”应该更合适一些。)


北罐壁厚,南盆壁薄,这和南北方的气候有关,壁薄是为了散热去湿,壁厚则冬暖夏凉。因为蟋蟀喜阴、喜潮湿,畏光,夜间活动,最喜栖息在砖石瓦砾之中,所以泥浆制作的罐子最符合它的习性,于是,蟋蟀罐以陶制最为多见。


2022西泠秋拍
明宣德 · 大明宣德年制款澄泥浮雕八仙过海图蟋蟀盆
罐底款识:大明宣德年制。
盒上墨书题签:明宣德澄泥促织盆。褱。为龚心钊题签。
说明:原配蓝色锦盒。澄泥罐底款为“大明宣德年造”方框竖款。款识笔法与宣德官窑及官窑漆器款识一致,可推测为皇家订制产品。
來源:龚心钊旧藏,高振霄、高式熊递藏。
通高:10cm 深: 8.5cm 外径:13cm 内径:10.8cm


蟋蟀罐又有“斗盆”与“养盆”之分,分别供蟋蟀对战搏斗与闲暇体养之用,养盆中又可置“促织窠”,既用以丰富蟋蟀的活动空间,又便于换盆时转移蟋蟀。促织窠又称过笼,产生很早,在宋代时已经出现,很可能与陶制的蟋蟀罐同时产生。


2022西泠秋拍  
清 · 旧制促织窠一组十件
说明: 原配难翅木盖盒。
盒上墨书题签: “旧制促织窠。辛酉装置。囊兮。水晶、白瓷、紫砂、文石”。此与龚心钊旧藏器物特有包装一致,其对器物的珍爱可见一斑。
來源:龚心钊旧藏,高振霄、高式熊递藏。
最大过笼高:3.5cm 长:7.5cm 宽:4.5cm
最小过笼高:4cm 长:7.5cm 宽:4cm


《景德镇陶录》援引明人沈德符《敝帚斋余谈》记载:“宣德时最娴蟋蟀戏,因命造蟋蟀盆,今宣窑蟋蟀盆犹甚珍重,其价不减宋宣和盆也”。明代蟋蟀罐不大重视名款,但文人气息已较重,赏玩兼具。清代中后期开始,制作工艺提高,名家辈出,式样、风格越来越丰富。


2022西泠秋拍  
明宣德· 宣德年制款紫砂、石雕蟋蟀罐一组四件
紫砂盖底款识 :宣德年制。勇战三秋。大明宣德年制。
罐底款识 :勇战三秋。
说明:原配榉木提箱。底落宣德款,十分难得。
另一盖底阳纹楷书“勇战三秋”,“勇战”不辞,系制作者为区分品种而制造的噱头。
來源:龚心钊旧藏,高振霄、高式熊递藏。


赵子玉是清康熙时制作蟋蟀罐的名手。清中期才女丁佩《萝窗小牍》曾提及:“赵子玉,家北京,清初人。善制澄泥蟋蟀盆,式既古雅,刻镂亦精。好事者珍之,亚于宣德。”


赵子玉造蟋蟀罐为澄泥陶制,色淡如绿豆,精致规整,质地光润,罐内以夯土为底,盖子底下有长方形阳文双线印框,多题有“恭信主人”“淡园主人”“古燕赵子玉造”“古燕赵子玉制”“乐在其中”“大清康熙年制”等款识。他制作的蟋蟀罐名品甚多,有“绿泥”“鳝鱼黄”“瓜皮绿”“藕荷色”“倭瓜黄”等名品。不过,流传至今的赵氏蟋蟀罐多为仿制赝品,真品甚少。


2022西泠秋拍  
清·赵子玉款白澄泥平盖式小蟋蟀罐一对
盖底款识:赵子玉。
罐底款识:赵子玉。
说明:原配墨绿色老锦盒。
來源:龚心钊旧藏,高振霄、高式熊递藏。
通高:7cm 深:5cm 外径:6cm 内径:4.5cm
款者简介:赵子玉,活动于康熙年间。善制澄泥蟋蟀盆,式既古雅,刻镂亦精。时人多珍之,称其作仅次于宣德的蛐蛐罐。


晚清以来,不乏传承正统、家藏巨构的泽古之士,好虫而藏之,清代著名外交官、瞻麓斋主人龚心钊便是其中之一。他不但收藏蟋蟀罐,也养蟋蟀,但却舍不得斗,只欣赏蟋蟀之神态、精神,遇到天冷还会喂蟋蟀吃维生素。


1960年,龚心钊的第三代后人将家藏文物捐入上海博物馆,共计600余件,受到上海市人民政府的表彰。捐献器中就有一大批紫砂壶和陶制蟋蟀罐,龚心钊所藏的蟋蟀罐大都是“赵子玉”款的作品。


2022西泠秋拍  
清· 毕茂林制款紫砂蟋蟀罐
罐底款识:毕茂林制。
说明:原配蓝色锦盒,锦盒上有墨书题签条,惜已破损。
來源:龚心钊旧藏,高振霄、高式熊递藏。
通高:11.2cm 深:9cm 外径:12.2cm 内径:10cm


蟋蟀虽是玩物,但其本身也是具备文化韵味的。古人将玩蟋蟀分为三种境界:其一玩物丧志,其中典型便是南宋的“蟋蟀宰相”贾似道;其二玩物娱赌,意为玩蟋蟀只是为了娱乐或小赌怡情;其三“寓意于物”,这是最高境界,多是文人雅士所为,借蟋蟀之名斗才华,同时吟诗作赋。


小罐罐有大文章!斗蟀玩得好,也可以发展成为陶冶情趣、修身养性的一项娱乐。如今,斗蟋蟀这项传统活动某些城市还有延续,北京、杭州等大城市每年秋天都会举办斗蟋蟀大赛。小伙伴们,你会玩吗?


(本文转载自收藏拍卖杂志)



新周刊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本文作者

余一
余一
别跟艺术圈抬杠喊号子
MORE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

推荐阅读

    商业
    原创
    2023重新进场的人,需谨惕艺术市场四大风险
    16点赞·0评论
    文化
    原创
    重磅!2022年全球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30点赞·0评论
    商业
    原创
    新加坡市场再发力,首届艺博会有什么看点?
    19点赞·0评论
    文化
    原创
    当影像节搬进奉天工场,填补了沈阳艺术市场的空白
    15点赞·0评论
    文化
    原创
    2022年国内、国际十大考古新闻公布,你听过几个?
    11点赞·0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查看更多文章
收藏拍卖
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商务合作公司公告加入新周刊
©2021 neweekly.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内容归属广东新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以商业目的使用网站内容需获许可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互联网新闻许可证
粤ICP备16113305号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681号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