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APP下载

新生代妈妈

新生代妈学 摘掉“妈味”,多点自我
邢亚琪
我们如何做妈妈?

19 世纪美国画家惠斯勒的作品《惠斯勒的母亲》。


妈妈们似乎越来越“不乖”了,她们不再将“一切为了孩子”奉为人生圭臬,而是信奉“有了孩子,也要有自己”,正如网上的调侃“再甜不能甜孩子,再苦不能苦自己”,越来越多的妈妈变得更为注重个人精神和物质需求,她们不再将舍弃自我看成是养育后代的前提条件,而是更倾向兼顾双方。


美国性别研究专家沃伦·法雷尔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很多妈妈都是‘小企业’——她们的家庭——中的董事长。”中国台湾心理学博士洪兰也说过:“从人类演化角度而言,母亲是一个家庭的灵魂。


母亲焦虑,全家焦虑;母亲快乐,全家快乐。”无论是老一代妈妈还是新生代妈妈,她们对于母职的观念不仅影响着她们自己,更关乎千千万万个家庭。


拒绝传统


婴儿出生后,妈妈们最先熟悉的很可能是婴儿的嘤咛声,它可能是婴儿感到饥饿时发出的进餐信号,也可能是婴儿排便遇阻时的抗议,更多的时候,它是婴儿寻找父母关注的“利器”。


这种看似微弱的声音,将一对成年父母的时间分割成了无数碎片,妈妈们差不多每隔两小时要为婴儿喂一次奶,在喂奶间隙,她们还要时刻关注婴儿的排便情况,及时更换尿不湿,并为婴儿清洗臀部、擦涂护臀霜。


等婴儿开始接触辅食,新手妈妈的时间则显得更为紧迫。她们不仅要在短期内尽快厘清各类时蔬的功效、最佳制作方法,还要循序渐进,根据婴儿的进餐情况,准确变更餐谱,以期婴儿能够吃饱吃好。当孩子长大,教育问题又摆在了新生代父母面前。


虽然与老一辈相比,年轻父母拥有更优越的物质基础,可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教育条件,但后者依然会为此而焦虑。如何育儿才能让孩子在健康快乐的氛围里学有所成?更好的教育是什么?他们似乎比父辈还要困惑迷惘。


我们的国度,从来不缺教育理念。尤其现在,社会处于变革与转型期,社会思想活跃,古今中外各种教育理念充斥着人们的生活:有主张复兴国学的,有主张全盘西化的,还有始自民间、由老一代沿袭而来的“经验说”。


当然,对于新生代妈妈而言,她们有了时代与科技赋予的新选择。新生代妈妈的做法与以往父母的选择颇为不同,她们不再单纯依靠口口相传的育儿经验养育后代,而是将母婴平台视作学习科学育儿知识的窗口。


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54.4%的95后受访妈妈认为母婴社区平台是她们获取母婴相关内容的主要渠道,社交平台次之。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网络对新生代妈妈的影响。


在今天,人们除了在现实社会中参加社会活动,还可通过网络参加网络社交,快速在社交平台上搜索、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这种低门槛、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使新生代妈妈们快速获得备孕知识、产后恢复方法、育儿经验,并可在线分享个人情感……相较传统的育儿方式,线上学习母婴知识所带来的代际冲突也不可避免地被加强了。


譬如在传统的育儿观念中,当宝宝入睡困难时,家长可以通过摇晃的方式辅助婴儿入睡,但在现代育儿观中,摇晃婴儿辅助入睡不仅被视为有可能损害宝宝的睡眠质量,且有可能会影响宝宝的身体健康。如若这两种观点在碰撞过程中不能实现统一,新生代妈妈与上一辈老人之间发生冲突也许就不可避免。


除了多元获取育儿知识之外,新生代妈妈还不断平衡着家庭中母亲与父亲的角色定位,她们似乎比以往任何一代妈妈都更明白一个道理:妈妈表现越出色,爸爸表现就越差。于是,对于“当妈式择偶、保姆式妻子、丧偶式育儿、守寡式婚姻”,新生代妈妈们坚决说“不”。


在新生代妈妈看来,妈妈不必成为“超人”,她们看起来很清醒,不会为所谓母职的自我牺牲而自我感动。也正因如此,网络上才诞生了各色奶爸,他们娴熟地喂养、换尿布、哄睡,而这又反过来增强着新生代妈妈拒绝传统的底气。


“育儿的理想状态是伴侣关系的平等。丈夫应该与妻子分担育儿和家务的责任,这不是慷慨大方,而是因为孩子会受益于父母双方的共同领导——两方面不偏不倚和相互补充。”美国儿科医师本杰明·斯波克如是说。


爱孩子也爱自己


“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即便过了很多年,老舍依然记得母亲给生活留下的那些印记,那也让他一辈子都继承了“守秩序,爱花,爱清洁”的习惯。作家莫言在谈到母亲时说:“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


但她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事实上,苏霍姆林斯基早在《帕夫雷什中学》中就提到,家庭以及存在于家庭中的子女与家长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的第一所学校。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夸赞的完美妈妈似乎具有统一的模板:她们为了子女可以放弃自己的社交圈、工作,可以毫不犹豫从妆容精致的职场精英化身为不施粉黛,甚至看上去略显憔悴沧桑的全职妈妈,即使付出所有仍要遭遇丈夫的不理解,她们也依然能够笑对子女,只在人后显露脆弱。


这套模板的漏洞清晰可见——把母亲与子女对立起来,似乎生育子女就意味着彻底失去自我与丧失生活正常秩序。无论哪个时代,妈妈们恐怕都不会接受这种明显带着偏见的品头论足,更何况将这套模板套用到新生代妈妈身上呢?新生代妈妈不会因怀孕生子而放低对自己的要求和对生活的期待。


孕期她们会购买营养品、孕妇专用护肤品或化妆品等,孕后会格外关注产后恢复,也会留意月嫂、保姆或者早教机构等。对她们而言,“育儿就该素面朝天”的传统观念已是古董般的存在,她们不介意假借他人之手完成育儿任务。


艾媒咨询以95后妈妈为样本进行调查的结果亦佐证了这一现实,近半数的妈妈在孕育后会增加自我生活用品消费,21.2%的妈妈会明显增加服饰支出,另有39.4%的妈妈会增加餐饮消费,而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新生代妈妈们的消费喜好:不但关注婴儿的需求,也更注重满足自我需求。


此外,如果说老一辈妈妈的个人价值更多体现在家庭之中,那么对于新生代妈妈而言,她们往往承担着工作与家庭的双重任务,不过,她们并不想做二选一的抉择,而是两个都要。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多层面的,较为直白可观的一点是,新生代妈妈整体的受教育程度较以往有了极大提高。


日益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女性受教育人数的提升、女性从事社会生产的强烈愿望以及生育观念的转变都在无形中加剧了新生代妈妈们对个人社会价值的关注。由此出发,母亲作为孩子的第一个互动对象,她所示范的人际观、世界观,对孩子影响深远。这便是代际传承的力量。


母亲的教养方式,很可能作为遗产代代相传。当然,代际传承往往泥沙俱下,本来就没有完美妈妈,哪怕新生代妈妈也无法完全摆脱经验的桎梏,只不过我们要看到她们的勇敢——愿意继续追寻自我价值,愿意自省、反思,愿与孩子一同成长。


2022 年7 月6 日,北京。一对母子在路边等车。(图/ 视觉中国)


反向带娃也不轻松


为人父母前,每个人都是孩子,有人遭遇过不理解,有人遭遇过暴力对待,也有人将父母的经验视为金科玉律,于是有人主动选择传承,有人选择舍弃。新生代妈妈对个人价值的关注并不意味着她们弱化了“妈妈”这个角色本身,只不过,新生代妈妈找到了一种更为新型的带娃方式。


她们会在早晨赖床时,指挥孩子下厨做早餐;也会以睡不着为由,可怜巴巴地要求孩子哼唱睡眠曲;还会毫不犹豫地端走被孩子拒绝的食物,然后自己坐在一旁大快朵颐;甚至会在孩子倒地打闹时淡定等待,直到孩子主动从地上爬起来。


网友将这一系列行为称为“反向带娃”,意即在与子女相处的过程中,父母要减少“妈味”、“爹味”,增强孩子气,通过实现父母与子女角色对调,从而更好地培养子女的责任感。不少新生代妈妈对此类育儿方式大加称赞,她们坚信:“再甜不能甜孩子,再苦不能苦自己,儿孙自有儿孙福,没有儿孙我享福。


穷养儿子富养女,富养自己长身体。”这无疑会引起传统父母的讨伐。一位视频博主分享了自己“敷衍”带娃的日常后,被网友质问:“这像老妈的样子吗?”该名视频博主继而回复:“老妈应该是怎么样的?这年头妈妈还要有个标准?起早做早餐?披头散发抱孩子?我是当妈了,又不是成仙了。”


同样,另一位新生代妈妈因发布了孩子早起做饭的视频,而被网友质疑:“这是什么妈妈啊。”的确,当妈并不意味着成仙,偶尔的叛逆和手忙脚乱都是情理之中的,看似轻松带娃的新生代妈妈其实并不轻松,一二线城市的新生代妈妈仍是家庭育儿的主力军,她们在育儿过程中绝非一味偷懒或以惩罚的心态频繁让孩子参与体验、出错,而是在不断寻找父母与子女、职场与家庭的平衡点。


由此看来,妄想为新生代妈妈勾画一幅通用画像委实不切实际,一味用过往的“妈妈守则”约束新生代妈妈可能会适得其反。

新周刊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本文作者

邢亚琪
邢亚琪
MORE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

推荐阅读

    生活
    原创
    天价彩礼的B面主张零彩礼的年轻人
    24点赞·0评论
    文化
    原创
    广州三年展 太需要一个相聚的理由
    31点赞·0评论
    文化
    这样的“废物”谁不爱?
    31点赞·0评论
    生活
    原创
    寺庙,备考人的向往之地
    15点赞·0评论
    文化
    原创
    源于孝子传说的养老町
    22点赞·0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查看更多文章
新周刊杂志 No.630
上一篇
李一诺:放弃平衡吧,你已经很好了!
文 | 傅青 | 图 | 由被访者提供
下一篇
新生代妈学
文 | 新周刊 - 杂志
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商务合作公司公告加入新周刊
©2021 neweekly.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内容归属广东新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以商业目的使用网站内容需获许可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互联网新闻许可证
粤ICP备16113305号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681号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