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APP下载

F小姐

久违的艺术书展,终于回来了
F小姐

春天有着四季里最独有的散漫,一切都是慢悠悠的。在无须顾及时间的闲暇里,我最爱的放松公式,就是去散步。


对我来说,闲逛的美妙之处在于,它是可以在观照物品的细节时、在“这个好像有点意思”和“这个也太无聊了”的游荡里,探出居住空间中最日常的、乏味的另一副生动面孔来。



它满足的不只是个人小趣味,还有脱离了空间、物件的范畴,另一种观察生活世界的新鲜眼光。


BIGGER广州艺术书展是我很爱的其中一个“观察收集地”,每年的线下活动,都集合了好些艺术家、插画师、出版人、设计师、创作者、编辑,把他们看世界的不同方式,用文字、绘画表达给大家看。


▲BIGGER广州艺术展。


今年书展的主题叫“X光”。在我看来,“X”隐喻了许许多多未知的创作,这些奇妙的、美好的思考填充了城市的新鲜面孔。整个书展共有两层,参展包括了158个海内外品牌的文学作品、设计,鼓励大家用更新奇的、古怪的角度去观察世界。


这回我们联系了4位参展的独立创作者,分别聊了聊他们对自然、人、文学之间的考察,有许多有意思的分享,都好有趣。


本周末,也欢迎大家到BIGGER广州艺术书展散散步、看看一些美好又奇思的作品!


地址:溯·榭映美术馆(广州越秀区东湖路东山湖公园中岛1号)需购票



参展之一:水象杂志


《Be Water Journal 水象》是一本我很爱看的、近几期在讨论自然与生态的纸质独立杂志。创刊人爱米留着小短发,是个非常有利落气质的时髦女性。她把对自然、乡土、科技与人之间的考察,融入了每一期的话题里。



Q1.“水象杂志”目前的几个专题,是基于什么样的观察,所以决定要做的?


目前我们制作的几个专题,不论是关于传统与当代的关系、数字科技带来的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都是基于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个体,生活在此时此地的观察、感受与思考。我们通过制作内容去“回应当下”。



Q2.做过这么多期与自然相关的东西,你觉得自然、城市与人之间,怎样才可以达成良性关系,或者一个理想状态是如何的?


我觉得要使自然、城市与人之间能达到平衡状态,最重要的是当城市化变成一个不可逆的结果时,怎么从人的角度,从大多数人的需求出发去设计、思考城市。


比如设计道路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行人的便利,而不是私家车的流动通畅。一个比较好的例子是在日本的京都,那里既有现代的生活设施,又有传统的建筑与氛围,同时,又保有清澈的河川和绿道。


Q3.最新一期的《水象:自然而然 续》里,有谈到关于自然、种植和发展主义之间的反思。可否给我们介绍这一本里面的人、事、物,观察的亮点?


关于自然和生态议题,第四期的水象在第三期《自然而然》的基础上,得到了更深入的拓展。比如艺术家任日将艺术和生物科技结合,希望能延长蜜蜂的寿命,还有从声音的角度入手,采访了研究鲸歌的音乐人Lisa Walker,希望大家能关注海洋噪音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我们希望可以从艺术、设计、声音等许多角度,多线索挖掘人与自然的关系。



Q4.发现水象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互动张贴物——来自马里人的传统练习“饮日功”,可否介绍一下这个概念,它和我们日常去公园散步、晒太阳,会有什么区别吗?


这是生态艺术家郑波作品《生态感悟练习》中的“饮日功”,他从一位马里原住民艺术家那里学习了这个传统的修行方法。海报可以贴在家里的墙、书房里或随便一个地方,我们希望读者可以随时看到海报,也可以随时做这个放松练习。




参展之一:果皮书店KPeeBooks


果皮书店是一家独立出版工作室,创始人康良是个诗人,也是编辑,在他手下出过的书,视角都太有趣了,是一种主流外的、略叛逆的反向审美思考。


Q1. 你们的出版文字挺多元,会根据哪些方面去选择内容?果皮是站在什么谱系里去建立自己的内容的? 


果皮目前出版的主要是诗歌和小说,挑选的都是偏向先锋、前卫、实验性意义强一些的中文独立文学,是主流出版视线以外的。



Q2. 你也有出版过自己的诗册子,对你来说,诗有标准吗?你认为好的诗是怎样的?


好的诗用词可能简单、直接,但都饱含真情实感,让普通观众也能轻松读懂的。比如乌青的《不管怎么样土豆就是要发芽》,它的词语很淳朴,但要表达的是那种最单纯最诚恳的希望。


《不管怎么样土豆就是要发芽》

在肥沃的土地里

土豆要发芽

在贫瘠的土地里

土豆也要发芽

这我知道

但是在厨房的角落

连土都没有

土豆依然要发芽

有希望的时候

它发出有希望的芽

没有希望的时候

它发出没有希望的芽

反正不管怎么样

土豆就是要发芽

 

Q3.在果皮出版的作品里,作者来自各行各业。有建筑师写的诗,也有机电系毕业的专业诗人。跟我们说说和他们接触的体验。


这些作者都是在写诗相处过程中慢慢结识的,跟他们认识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诗人中有理科生,也有文科生,但我觉得专业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能更早地认识到什么是诗,什么是真正的好诗。


Q4. 请跟我们安利一两个你喜欢的作品,或者聊几个你印象深刻的意象。


我比较喜欢幽默的诗,还有诗人乌青的诗,几乎所有诗都在试图说出些“不可说”的隐喻,但她的诗里是很“坦白”的,还有短篇小说集《有一天》、小说家刘按的短篇小说集《宇宙尽头的厕所》。




参展之一:三朝秀


三朝秀的作品里有我很中意的元素——女书,来自湖南江永。女书是至今世界上发现的唯一妇女专用文字。女书代表的是女性在那个困苦年代下,包裹的柔软的外壳力量。



Q1.你有提到,“三朝秀”是从你的毕设发展来的,那么,你第一次接触女书是在什么时候?为什么会对它感兴趣?


因为我本身是永州人,所以从高中和大学期间就接触过女书。真正花精力了解女书是从我在中国美院读研究生时做毕设的课题,中国美院一直比较注重东方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以及主张东西方文化的兼容并蓄。


当时我在读研期间(2014-2017年)学院正在构建设计东方学,所以同学和老师们比较喜欢研究中国传统符号、工艺、材料的相关课题,比如像手工造纸、竹编工艺等,但我个人更偏向跟视觉传播相关的东西。


从研二开始我就瞄准了非遗和传统文化,想找那种既传统又有视觉力的东西。女书的出现让我眼前一亮。它既有字体,也有图案,还有传统工艺,并且还是我家乡的非遗,所以觉得非常具有可行性。


▲三朝秀设计。


Q2.进行女书的田野考察时,有没有很触动你的事情?有哪些人让你印象深刻?


很多事情都蛮有感触的。比如当时去江永县女书生态博物馆调研时,那边交通、酒店、餐饮都很不方便,有次到了饭点时间,路边已经没有能去县城的车辆了,当时有位叫胡艳玉的女书传人很热情请我们到她家吃饭,虽然都是粗茶淡饭,但让我有一种久违的感动。永州老家妇女的真诚、质朴、好客的真性情一直还在骨子里保留着。


Q3.“女书”为何是值得研究的事项,请跟我们的读者安利?


女书的使用人群以女性为主,是过去女性在特定时代下产生的文化现象,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用自己实际的行动,捍卫女性自身权利和对文化向往的力量。



从文化传承上,女书作为国家级首批非遗,文化语境、地方习俗、使用人数等都日渐式微的情况下,女书内在的精神力量和符号美学在当下仍具有潜力和现实意义,所以对于女书如何适应当下的设计探索、文化传承有很重要的当代价值和社会意义。


从女书文字的角度,作为汉语文化圈下自发产生且体系相对完整的表音文字其实是非常少见的,同时文字的形态也是非常独特的菱形斜体。



女书的发音是江永当地土话,土话是附属于汉语下的地方方言,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汉语有象形表意的汉字,同时又有表音斜体的女书,这种在文化、文字研究上是非常珍贵和罕见的。


Q4.你印象深刻的女书,可否跟我们分享1—3个?


想分享一个比较有趣的女书习俗。女书载体主要分为纸、扇、书、巾,而书主要是指三朝书、结交书。所以三朝书是女书重要的载体,是结婚后第三天回娘家时,新娘的女性亲友姊妹专赠的礼品,是新娘有教养的标志。三朝书是伴随其一辈子最珍贵的礼物。



参展之一:大声艺术


我蛮喜欢大声艺术里的“儿童观物所”课程,他们会带小孩子去街边观察大树,用自然的事物形状脑补出代替文字的笔画,有好些作品都超乎了我的想象。


孩子的角度,也是人的角度。它可能会更童真,但是从孩子的角度,也可能会发现大人看不到的东西。



Q1. 为何决定要给儿童做专业艺术教育?艺术能给孩子带来什么?


在古希腊,有一个非常知名的教育家苏格拉底,他提出了在教育史上非常有影响力的“助产术说”,他认为教育就是为了帮助思想接生,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而我们就像是艺术界的助产婆,帮助孩子保持天真烂漫,帮助大人回归本真,做回孩子。同时我们的团队小伙伴,也在从孩子世界寻找灵感的途中,汲取能量,我们是教育者,同时更是学习者。



Q2. 看到大声的“儿童观物所”课程觉得好酷,带孩子上街去解构日常风景、物件,一线接触孩子、家长有遇到什么特别的事或变化吗?


“儿童观物所”其实来自于我们的一个命题作文,当时我们需要去设计一个户外课程。普遍的儿童自然教育课程,都会带孩子走到公园/郊外,才算真正品尝到自然的味道。


我们就在想:自然而然的日常生活算不算也是被大家忽略的一种“自然”呢?像是你在用的杯子、吃的香蕉,它为什么不是圆形的,而是带有手把的样子?那些日常生活里最司空见惯的东西,都可以让你衍生思考。



Q3. 如何理解小孩和大人都可以看的艺术展?怎么引导小孩看展?


我们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为“儿童”制作展览。


公众号后台和微店几乎每天都可以收到许多疑问:几岁小朋友可以来看你们的展呀?我们的回答是:“0岁啊。” 回复总是石沉大海。脑补出大家的白眼。


对我来说,美的体验是从0岁开始。去不同的地方发现不同的美。虽然还是襁褓里的小娃娃,不能走更不能跑,但是他的感官已经开始发育,能看见不同的色彩,听见小鸟的叫声和流水的声音,也能感受到温暖,还能体会到坚硬和柔软。


美术馆museum的词根是Muse。古希腊神话里的缪斯女神是给人灵感和启发的艺文女神。于是美术馆是公认最佳的艺术教育之地,任何人都可以在这里接受美的熏陶。


同时儿童展览,它不仅仅指代某个年龄段的儿童,我觉得只要你心里有个大儿童,你都会被儿童的东西触动到,儿童展览吸引的是这部分人和儿童。



对于看展的孩子,展览厅里有他喜欢的,有不喜欢的,有很漂亮的,也有很丑的——别以为他们什么都不懂!哪怕小婴儿也有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和思想。 


有时候大声的孩子们会觉得大师波洛克、米罗和马蒂斯的画作他也可以完成,甚至觉得这样的画作能挂在美术馆展览一定是工作人员搞错了。畅所欲言吧,这是他们此刻真实的感受。对孩子来说,能这样自由地欣赏艺术作品,已是很好的艺术熏陶了。


Q4. 线下workshop或者课程里,有没有孩子很有意思的作品、话语、经历可以分享?


我们也会和孩子一起完成展览周边,让孩子一起参与到商品的设计上来,整个收益刨去成本后,剩下的都会捐给公益机构,我们希望它是个有意义的事儿,也能鼓励孩子。


▲孩子们制作的本子封面。


我觉得孩子的思路,大人是很难去捕捉、模仿的。


我记得有一次有一个孩子在擦完鼻涕后,他看着天上的灯光,忽然说了一句:“你看,我的纸巾放在灯光底下,就像闪烁的钻石一样漂亮,不,它比钻石还漂亮!”


他们观察世界的方式经常会让我觉得,生活真的太美好了。



新周刊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本文作者

F小姐
F小姐
和你一起收集生活灵感
MORE

评论4

雅淇
好想去
02-19 15:16
巧克力蛋糕
哇
02-19 01:43
柚洱
想去
02-19 01:42
冰镇西瓜有点甜🍉
哇!有趣!
02-18 16:55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

推荐阅读

    娱乐
    原创
    天海祐希的女王气,不适合爽剧
    24点赞·0评论
    社会
    原创
    窦靖童,不是“王菲代餐”
    28点赞·0评论
    时尚
    原创
    真没想到,我在硬汉剧里学穿衣
    22点赞·0评论
    娱乐
    原创
    《漫长的季节》里的“坏女人”,有许多话未曾说
    34点赞·0评论
    娱乐
    原创
    放过林品如吧,让姐姐好好乘风破浪
    26点赞·0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查看更多文章
F小姐
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商务合作公司公告加入新周刊
©2021 neweekly.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内容归属广东新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以商业目的使用网站内容需获许可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互联网新闻许可证
粤ICP备16113305号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681号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