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APP下载

九行

出境游恢复,记得带上这10本书
硬核读书会


在所有人都执迷“远方”的年代,还需要“游记”吗?

“远方”会被瞬间转译成“目的地”,于是,我们一头扎进社交网络里:你我严丝合缝地计划和分享各自的远方,图片和视频会告诉你哪里有美丽的风景,文字会告诉你哪些地方“必去”——拍照的角度在哪里最合适、什么时候的落日最美、什么时候的云海最磅礴、什么样的季节最适合出行、哪家店铺的食物最棒、哪里的民宿最有趣……


停下来的某一秒,你是否思考过,事实上旅行从来不是做题,它没有标准答案。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图虫创意


2022年的旅行,既呈现了复苏的迹象,也存在着相当大的不确定性。人们按捺住蠢蠢欲动的脚步,从“去远方”转为“就近旅行”,甚至是“房间里的旅行”。而阅读旅行图书,是最省钱同时又最直抵内心的体验。为此,九行与硬核读书会携手,评选2022年值得关注的旅行图书。


你的身体可能被困在原地,但你的精神,已经随着不同作者的旅行线路,去往无垠的世界。



《月亮照在阿姆河上》:
风景之外的风景


《月亮照在阿姆河上》
罗新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11


学者罗新的这部关于行走与旅行的《月亮照在阿姆河上》是很多人的年度期待,他的上一部游记《从大都到上都》出版于2017年,5年后,我们又可以和他一起行走在广袤的世界中。


《月亮照在阿姆河上》收录了罗新十多年来在境外旅行时的记录,与《从大都到上都》相比,在时间和空间的跨度上,它更为广阔。在专属于历史学人的视野之中,可以看到行走和旅行如何与历史连接,“此时此身此地”的我们又如何与深远历史中的某个潮流和个体产生交流。如果你对世界有足够的好奇心,这本书会是非常好的向导。


阿姆河。/视觉中国


伊朗、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波斯的诗词,《大唐西域记》里的传奇记录,《寻路阿富汗》里写到的山与人、月光下的阿姆河,以神奇的方式被勾连。同样地,太平洋上小小的复活节岛,牵起了史前至今的气候变化史和近千年来人类的迁徙史。还有美国印第安纳的小城里,那位在一百多年前被历史浪潮带到中国的美国人留下的记录,为当下的世界做了注脚……


这或许就是本书的迷人之处,风景之外的风景,最迷人。



《中亚行纪》:
去往近代历史中最容易被遗忘的角落


《中亚行纪》
[挪威] 埃丽卡·法特兰 著,杨晓琼 译
河南文艺出版社,2022-5


如果你对中亚感兴趣,但因为它错综复杂的历史和拗口的国家名称而望而却步,挪威作家埃丽卡·法特兰的这本《中亚行纪》是一本极好的“入门读物”。


说它是“入门读物”或许不那么公允,它应该被称为深入浅出的旅行、历史读物。从土库曼斯坦的“地域之门”到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法特兰置身于近代历史中最容易被遗忘的角落,用行走的方式,让我们对“中亚”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体会。


吉尔吉斯斯坦松科尔湖。/unsplash


整饬的、苏联风格的首都,美丽的山地和荒漠,荒蛮残忍的村落生活,从中我们可以拼凑出一个有着历史创伤,伤口甚至仍未愈合的地区所经历的挣扎。更重要的是,法特兰用女性视角观察和书写女性困境,她对“抢婚”这样的习俗的白描和采访,令人触目惊心,也让我们在呼喊口号之外,对形成这种风气的历史有了深刻的理解。


作家刘子超的《失落的卫星》描写的也是中亚五国,法特兰的作品如果和刘子超的作品对比阅读,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苏联时代在这个地区留下的印记。



《告别》:
一次次地进入文学现场


《告别》
陈丹燕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2022-10


这是一本不断拥抱外部世界的书——作者陈丹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便带上书一同旅游。她所带的书,不仅仅是旅途中打发时间的伴侣,更是导游——她跟随这些文学经典,一次次抵达它们的发源地。


书和作家成为了解一座城市的索引。比如,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人们可以跟随《尤利西斯》的指引,从乔治王北街出发,绕过墨绿色、铁皮制的拉白奥蒂冰激凌车,向玛利街走去。再比如,被誉为“21世纪第一部小说”的《哈扎尔辞典》,描述了哈扎尔这个民族的消失之谜,跟随这本书,在贝尔格莱德,我们可以看见作者帕维奇的办公室、出版社和家,在他家中,甚至能看到桌上老式的烟斗座里稳稳“坐”着他的烟斗。


爱尔兰都柏林。/unsplash


在《尤利西斯》那篇阅读笔记里,陈丹燕写道:“文字组成的世界,要对文字有足够的领悟力才能真的进入,可是到了地理上的故事发生地,可触及的世界与可感知的世界会以一种奇异的方式融合,对读者来说是至高的心灵体验。”在实地的地理阅读中,读者得以身心俱在地感受作者所想,这是难忘的旅行经历,也是难忘的阅读经历。



《把我的心染棕》:
以温柔而又直接的方式打开拉美


《把我的心染棕》
索飒 著
文汇出版社,2022-9


棕色,是拉丁美洲的颜色。这片土地从被欧洲人发现直到现代,始终处于“文明世界”的边缘。它物产富饶,却难逃被掠夺、混乱和贫穷的命运。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索飒将在美洲旅行期间的几本日记整理成册,便有了这本《把我的心染棕》。索飒从西班牙语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拉丁美洲文化研究,她的游记中,从历史、人文到地理、经济产业,无所不包,她涉猎广博,使这本书有着浓厚的学者气质。她将在美洲的旅行定义为“游学”,走出书斋后,她从书中获得的知识落在这片大陆的山川丛林中,新的见识和体验又反过来构成她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安提瓜危地马拉。/unsplash


《把我的心染棕》首次出版于2009年,时隔13年重版,索飒当年对于“全球化”的思考显得尤为珍贵。我们可能无法像索飒那样潜入美洲,但通过她的记录,我们得以对那片土地有所了解和认知,也把自己的心“染棕”。



《浪游记》:
每次旅行都是回到故乡


《浪游记》
王恺、韩松落、尼佬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5


大家都急匆匆往前走的时代,《浪游记》出现得恰到好处。资深媒体人王恺、作家韩松落、旅行写作者尼佬共同协作,交上了一份弥足珍贵的“集体记忆”。这些记忆属于三位作者,也属于我们和他们共同经历的时代。他们写城市——兰州、宜昌、佛山、云南边陲的小城等,也写城市里遇到的人与事,当然,最重要的主角是他们自己。


作者之一王恺在后记中说,这本书“哀伤而真诚”。弥漫在字里行间的,似乎是转身面对逝去时光时的不忍,那里有翩翩的少年、有熙攘的街巷、有西域的晚霞、有奔涌向前的江与河……


兰州。/图虫创意


当我们觉得“困在”当下,无比渴盼远方的时候,这本非典型游记是一次极好的回望。它不提供既定的远方和标准答案,但它的文字,足够搅动我们的内心,让我们重新发现属于自己的远方。就像王恺所说:“没有一次旅行,不是回到故乡。”



《汉水的身世》:
在大河面前,人很渺小


《汉水的身世》
袁凌 著
中信出版集团,2022-11


许多人认识袁凌是从那本《青苔不会消失》开始的,而在这本《汉水的身世》里,袁凌沿袭了那种描摹宏大叙事和个体命运的非虚构写作笔触,从地质和水利的大角度写起,最后落笔到依托于汉水的个体。在以袁凌为代表的中国作家眼里,汉水活在中国地图的南北分界线上,活在下南洋和纤夫的传说里,而站在汉水面前,我们不过是“晾晒在大堤上的一片小小衣物”。


襄阳汉水。/图虫创意


他重走汉水这条道路,见证人们的坚守、清贫,也目睹生活在汉江边上人们贪欲的发生。淘金人猛采河道,采过的沙石倒在河沟里,将陡坡填成了缓坡。白天在江上作业的渔船,夜晚会三三两两地靠岸,低矮的船篷下栖身的,有渔民,还有渔民的家人。


在这本书的最后,袁凌站在白石河口的汉江河畔,感叹现如今还存在于这片水域的磺水污染。他并不说教式地告诉人们维护这条母亲河的必要性,在他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了更有温度的解读。



《榆林道》:
只要在一个地方生活得够久,一定有故事


《榆林道》
胡成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2022-6


榆林道,并非榆树成林的通途,实为穿越陕西北部榆林地区的道路。2010年,作家胡成抱着看历史遗迹的念头去走榆林道,他发现,住在那里的普通人对自己的吸引力更大,从活生生的人那里,往往能读出最深层的历史长在现实的样子。此后,他两度重走榆林道,聚焦普通人,并将旅行笔记结集成书。


甘肃瓜州榆林窟雪景。/图虫创意


第一次是偶遇,第二、第三次就是重逢。胡成的第一次榆林道之行,遇到了米脂城的艾老太太、白城则的刘大娘、韦州城的闫老汉,他们的善意,让他牵挂。重走榆林道,是因为他奶奶去世,他跳上驶向西北的列车,想去看看那些仍在的人。


“思念与痛苦亦不相通。仍在的人,仍要生活,仍要生存,他们在盐碱的边关努力劳作,忧虑化肥与煤炭,忧虑猪肉与豆腐,他们有足够的忧虑挤尽思念,揉碎痛苦。”胡成所能做的,就是记录他们的生活,对他而言,也是一种精神疗愈。“风景永远在那里,只有我们才是彼此一瞬而过。”



《敖鲁古雅·敖鲁古雅》:
你的“隐居山林”,他们的真实生活


《敖鲁古雅·敖鲁古雅》
顾桃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7


2007年9月10日,敖鲁古雅的玛丽亚·索猎民点第一次装上了电灯和电视机。一个月后,70岁的老猎人安道酒后因为无法像吹蜡烛一样吹灭电灯,用炉钩把灯泡敲碎。这个故事出现在独立纪录片导演顾桃的《敖鲁古雅·敖鲁古雅》中,书里记录了他2007-2011年在敖鲁古雅与鄂温克族人同住,拍摄纪录片时的生活。


敖鲁古雅在鄂温克语里指“杨树林茂盛的地方”。生活在敖鲁古雅的鄂温克族是为数不多、至今仍过着狩猎采集生活的部族。然而,现在没有一个族群可以与世隔绝。通过顾桃的记录,我们看到了敖鲁古雅鄂温克族遭遇现代世界时的生活状态。在许多失真的媒体记录中,部落生活被浪漫化了,同时被浓缩为几个标签——“驯鹿文化”“隐居山林”“传承坚守”。


在顾桃笔下,很少有对事件的价值判断,但他的情感是无比充沛的,无论对自然、对人皆如此。那些深入的、来自一手生活经验的真实,那些被隐去的复杂性——普遍的酗酒、枪支管制对狩猎的影响、年轻人的出走、偷猎者的泛滥……在两个时代中旅行的顾桃,用他的经历,为“文明”一词添上一个哀伤注脚。



《羊城十二时辰》:
广州的温度、速度和包容度


《羊城十二时辰》
程贺彬 著
花城出版社,2022-9


“如果时间有颜色,不同时刻的羊城百态会是什么样的?”摄影师程贺彬用他给广州拍的两百多张照片回答了这个问题。疫情按下暂停键,而他趁这个机会,看见了不一样的广州。


在他的镜头下,以时间为界,引领读者领略一个“糖果色的广州”——广州变成了一颗彩虹色的糖。翻开书页,读者可一览恩宁路骑楼的西关风味、春天紫荆花开后越秀公园的温柔、融合欧陆与岭南风情的沙面岛,还有许多容易被忽略的平凡却温情的日常细节。


越秀公园五羊石雕。/图虫创意


如果你在广州长大,那你对他镜头下的景象一定不陌生,在这些老广熟悉的大街小巷里,广州特有的记忆开始流动。如果你并未来过广州,他的影像里呈现的广州的温度、速度和包容度,也一定会让你印象深刻。



《山与食欲与我》:
“我是为了吃才登山的!”


《山与食欲与我》
[日]信浓川日出雄 著,陈欣 译
新星出版社,2022-11


“只身一人前往山中,脑海里只惦记着山、食物和安全下山这些事情,生活中那一层又一层缠绕着内心的浑浊不堪的外膜渐渐剥落,就好像笼罩着整座山的云雾渐渐消散一般。”


这套漫画的主角,是27岁的OL日日野鲇美,相较于时髦的“山系女孩”,她更愿意用平实的“独自登山女子”来描述自己。对她来说,独自登山不是为了征服山峰或挑战自我,而是按照自己的步调行走,即便不能登顶,登山过程中接触到大自然,就已经有所收获。


达成目标后,鲇美会用美食来犒赏自己。书中有一个场景,一队年轻人背着红酒、法棍和平底锅等炊具上山聚餐,路过的大叔表示不解:带那么多食物上山,难道不觉得重吗?对此,鲇美的看法是:“当然重啊,但那又怎样?”有人闷头爬山只为登顶,有人用美食来补偿登山耗掉的卡路里,这是不同的登山之道。在山上吃的饭格外香,因此鲇美自豪地说:“我是为了吃才登山的!”

新周刊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本文作者

硬核读书会
硬核读书会
MORE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

推荐阅读

    旅游
    原创
    全球最无聊城市,它想争第一
    24点赞·0评论
    社会
    原创
    去一趟塞尔达现实版,才知道什么叫开荒式旅游
    29点赞·0评论
    社会
    原创
    “15块一颗榴莲,我不想回国了”
    24点赞·0评论
    旅游
    原创
    为了这三个字,中国城市卷疯了
    28点赞·0评论
    旅游
    原创
    比中国菜还好吃,意大利菜凭什么
    30点赞·0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查看更多文章
九行
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商务合作公司公告加入新周刊
©2021 neweekly.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内容归属广东新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以商业目的使用网站内容需获许可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互联网新闻许可证
粤ICP备16113305号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681号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