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超越班》才开播几集,豆瓣评分就迅速跌到了4.2。
奔着“演技比拼”来的观众,估计也没整明白,说好的竞技节目,怎么到最后还要靠老港星情怀才支棱得起来?
六年戏龄了,可上台还会紧张到哭的沈月;第一天开课,就公然迟到的范世錡,骂新人拉胯的观众可能都累了,幸好,还有不圆滑也毒舌功力十足的无线老艺人们。看沈月在台上社恐到崩溃,惠英红直接讲“你今天很失败”。等到薛凯琪谈自己想演反派,突破自己,但又觉得可以维持现状,继续等机会来时,惠英红甚至毫不留情面地批评,中年少女感只会等来尴尬、没劲,落了个两边不讨好的局面。
当然还有张可颐的倔强,不满意演员,就怎么也不肯妥协。
自称“迪幂孟扎”美貌结合体的赵樱子,在主动站起来参加四次竞选后,愣是一次都没被选中。
到了最后一部《金枝欲孽》,谁知道张可颐直接放弃选角,执意邀请旁边一脸蒙的韩雪:“我想试试和你合作。”
赵樱子暗示自己性格有点冲,不太会说话所以才落选,张可颐直接微笑开口“那就要学会聆听”。
说真的,看老戏骨们的耿直发言,可比看他们教演戏有趣多了。网上争论的声音也蛮多,有的嘲新人不给力,被骂也活该,但也有观众批“监制们”是不是过于强势了。
抛开节目可能的剧本安排,我觉得惠英红、张可颐的“剽悍”味道,恰恰是1980、1990年代TVB艺人的缩影,也是这些年来,观众念念不忘老港星情怀的原因。
那时候出道的港星们,大多经历过TVB造星的淬炼。他们脾性的不妥帖,也不怕被挑刺,正是因为出名不靠耍噱头花招,全凭能耐。
碰上靠谱的新人,其实他们也很和蔼,所以无情的张可颐也会借着玩笑问男演员:“你是不是觉得单靠颜值就可以了?”还会侧面提点薛凯琪要思考现实问题,“在内地,你觉得香港艺人的优势是什么呢?”
这种反差,可能也是老港星魅力的一部分吧。但让人信服的阅历,离不开曾经的心高和被捶打后的沉淀。
在节目中最硬气的张可颐和惠英红,虽然是TVB两代女郎,但年轻时,其实都有着相似的莽心劲儿。
那时候,为了扶持家计选择拍戏的惠英红,早就懂了入行就得拼命,才有出头机会。她是把对成功的渴望都写在脸上的那种人,拍功夫片,连挨30拳,也不找替身,中途肚子不舒服,就去吐了再回来继续。后来以一部《长辈》捧回奖的惠英红,火了,但心气好像也悄悄变高了。
可功夫片忽然之间就不香了,靠着“打女”身份的惠英红没了光环,也没戏拍了,后来她熬过生死,重新出发,才坦言年少时的心态不对。转型、主动上门求角色。配角也好,几秒戏份的路人也好,她都想去试试。“心高”的莽劲儿,在此后,也渐渐转成了不服输、不低头但自洽包容的成熟底气。
能走出名气的老港星们,大抵都经历过以“自我为中心”后又被狠狠打磨的年少气盛。所以他们的“嚣张”,是很通透的。
有时候看TVB的老艺人们,最怀念的还是看他们起起伏伏的人生经历后,观众也随之成长、感慨的回忆。
惠英红没什么片可拍的那几年,恰恰是张可颐出道挺火的时候。那会儿顺风顺水的她,从选美比赛入行,拍戏头几年,就靠《难兄难弟》里的程宝珠,拿了无线五大最难忘女主角奖。
和她一起领奖的,都是萧芳芳、汪明荃、赵雅芝、薛家燕这样出道十几年的老戏骨。
虽然据说来自家中排行老二的身份,但从小外出读书、照顾家人、性格独立好强的她,其实也有小姐般的任性和傲气,尤其是在年纪很轻的岁月里。
演程宝珠出了名,很多观众就希望她能演多点这样的傻白甜又可爱的角色。
可她偏偏不服气,觉得自己不是非要靠这些角色才能成的。于是她辞演《创世纪》,拍了《茶是故乡浓》的山地女人、《九五至尊》的侠女、《金枝欲孽》的安茜,吕四娘这角色,还为她捧回了“视后”。张可颐的敬业,是对事业的好胜心,还有对成绩的偏执。她觉得拍戏,就是要拿奖、要比收视率,赢家就是赢家,输了就一定有什么东西要琢磨。
但很多时候,张可颐的认真,甚至会让人觉得有点“少根筋”的地步。
她在节目中坦然说过演艺圈中没闺蜜,“好朋友的定义,是要十年以上,才敢称得上是朋友的”。也直白地批评过后来的TVB编剧,没什么社会经验,所以写的剧本都没啥看头。
2003年获奖时,主持人问:“为什么其他候选人没拿奖,偏偏你拿了?”她还认真分析郭可盈是没选好参赛作品,佘诗曼接下来还可以继续努力。
但就被记者写成了“认为郭可盈没代表作”“嘲讽佘诗曼没实力”,那几年与张可颐名字挂钩最多的,除了作品,就是和同行battle。
宣萱和她上蔡澜节目时,直言《难兄难弟》推迟上线,是因为有人一直迟到耽误进度。
好强的张可颐也不甘示弱,说“NG才是最拖慢进度的吧”暗指宣萱经常笑场。
那时的刀光剑影,现在观众再回看,其实是觉得好玩的心情更多些的。谁又没有幼稚、年轻气盛的时候呢?
后来陷入情绪病,开始反省自己的张可颐,也坦言当年爱钻牛角尖、得失心太重、很少顾虑他人感受。
而宣萱也说是自己没能好好控制情绪,2019年,张可颐还去了宣萱的舞台剧撑场,后台的大合照,也侧面印证了她们走向成熟的阶段。
她在里头演野蛮、霸道、挑剔加控制欲超强的港女Anson,在与家人、朋友的争吵中,逐渐学会了包容和爱、体谅。
▲《来生不做香港人》截图。
这届观众对无线老艺人的情怀,感触最深的不是她们的成功,而是曾经像朋友一样,共同经历过从欠缺火候到人格成熟的成长变化。那时的港圈,大家都是靠实力说话的,不服输,也不会轻易服气。想获得对手尊重,那就得让人心服口服。当年《金枝欲孽》,争得最多的还不是谁美,而是谁演得最好。前不久热搜上有一个话题,问“TVB是内娱的解药吗”,相比演技,我觉得无线老艺人们提供的敬业,是更有力量些的。《无线超越班》虽然宣称要延续无线训练班的路子,来捣鼓演技训练。但老实说,从最根本的表演体系来讲,两者本身就有着很大区别。
那时的TVB,走的是快节奏的路线。
艺人人均几部剧同时赶拍,高效率、分工明确,是香港影视业的特色,顺着这种环境,演员们也练就了纯熟的表演技巧和适应能力。
▲电视剧《宫心计》截图。
影帝黎耀祥在一档节目里也说过,在TVB多年的拍戏经历,导致自己很多时候都把反应变为模板了。比如一些伤感的戏,其实哭未必是对的做法。
有时候轻松、随性的TVB演法,也有很大的短板,那就是难演浓厚历史感的正剧。黎耀祥在《凤弈》里非常无线化的左顾右盼,以前只觉得生动搞笑,这时候就显得违和了。但内娱和TVB的演法,只是方式的不同,没有好坏之分。
看《甄嬛传》的孙俪和《延禧攻略》中佘诗曼的哭戏,大概就能看懂写实和戏剧性的演法区别。细细想来,可能TVB的轻松氛围,也和这种表演风格相关吧,是非常草根、有韧劲的。
那时,无线外有强劲的亚视竞争,内有争好戏、争观众、争收视的编剧和艺人,对手那么多,可他们却越斗越有劲头、越有动力。
像《男亲女爱》《封神榜》《寻秦记》等,现在回看也觉得新奇有趣的题材剧,大多是那个时候出现的。可到了今天,当流量、人设被奉为圭臬,即使是重新开拍的掌门人,参加游戏的新人,也早已没了那种熟悉的感觉了。
港星情怀的背后,是敬业,但也是莽莽的、草根的、有瑕疵的傲气。
或许,也只有等能演好戏的演员,不再被当成电影的保底牌而是大招时,我们憧憬的黄金时期,才会重新再来吧。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