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APP下载

新生代妈妈

争夺“冠姓权”的妈妈,想被人看见
邢亚琪
理所当然地要求子随父姓,这公平吗?

2020 年1月7 日,湖北恩施。一位妈妈抱着孩子走进图书馆里。(图/ 视觉中国)


将“姓”字拆开,会得到“女”和“生”两个字,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姓最早可能只与女性有关。在不少研究姓氏起源的著作中,这一观点曾被不断提及。如赵凡禹的《中华姓氏大典》提到:“我国姓氏萌生于人类早期的原始部落,源于母系社会氏族的图腾崇拜,距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


但在五千年后的今天,子随父姓似乎已成为一种不争的社会共识,子随母姓反而被认为是有悖传统的。这也就难怪,为什么在法律规定了后代能随母姓的前提条件下,当妈妈坚持子随母姓时,她们仍会遭人非议。


曾因坚持子随母姓与丈夫发生矛盾,甚至产生过离婚念头的新生代妈妈莉香认为,孩子随谁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母亲在家庭中的付出是否被看见,母亲在生育中忍受的苦难是否为人知晓。莉香称,她能接受孩子长大后另用他姓,却无法接受丈夫理所当然地要求子随父姓。新生代妈妈赵自环与莉香想法一致,她希望用子随母姓的方式,获得公平感。


“子随母姓受阻,我该不该和丈夫离婚?”


和丈夫闹得最凶时,莉香曾萌生过离婚的念头。朋友得知后安慰莉香,称她与丈夫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调节的矛盾,如果只因姓氏问题轻易离婚,无疑是不理智的。


莉香1994年出生于湖南,身为家中独女的她在身怀二胎时意外得知,子随父姓虽由来已久,但母亲仍可要求子女随母姓,当时莉香身边的朋友问她:“你也是家中独女,为什么不让二胎随你的姓氏呢?”这句话让莉香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回家后,她与丈夫闲谈时提到了子随母姓的见闻,却遭到了丈夫的严词拒绝。


丈夫告诉莉香,子随父姓的传统思想在南方影响深远,如果孩子随母姓,整个家族都可能被人诟病。本不太在意孩子跟谁姓的莉香看到丈夫的态度后心生反感,无法接受丈夫义正词严的拒绝,那让她觉得自己的生育之苦被忽视了,也让她有了一种不被理解、尊重,孤身作战的感觉。


莉香反问:“已经离开家乡生活的我们,还有必要那么在乎村里人的评价吗?他们真的关心孩子姓甚名谁吗?”丈夫向莉香解释:“同姓小孩感情会更好,异姓会破坏同胞的感情。”这套说辞未能说服莉香,她告诉丈夫,异姓改变不了血浓于水的亲情,即使二胎的姓氏与他们夫妻无关,她仍会全心抚育、爱护小孩。


两人辩驳数次,丈夫做出退步,表示如果二胎是女孩则可随母姓,如果是男孩,则必须随父姓。莉香不肯妥协,丈夫接受女孩随母姓,却无法接受男孩随母姓的想法,让她感到丈夫潜意识中重男轻女的思想。


“儿子一定要继承香火吗?只有儿子能延续生命吗?”抱着这样的想法,莉香决定和丈夫死磕到底,她明确表示无论性别,二胎一定要随母姓。丈夫则始终态度暧昧,对她的提议置若罔闻,更多时候则继续劝说莉香,希望她能放弃子随母姓的想法。


因为无法达成共识,子随母姓一事只得被暂且搁置,直至几个月后,莉香顺利生下一名男婴,男婴需办理出生证明之际,子随母姓一事才被她再次提及。丈夫仍无法理解莉香的坚持,但也不再直接和她争论,而是告诉莉香:“如果你能说服爸妈,二胎就可以随母姓。”


丈夫回避的态度再次激起莉香的不满,她能接受公婆因为深受传统思想影响,拒绝子随母姓,却无法释怀本科毕业的丈夫仍思想守旧、固守传统,丈夫义正词严的样子让她感到了被忽视,她不明白为什么母亲孕育了后代,却无法毫无阻碍地获得“冠姓权”。


日常生活中,莉香很少和公婆直接往来,遇事需要和公婆协商时,她也会让丈夫出面沟通。丈夫将问题抛给公婆的做法,无疑是在另辟蹊径地回绝她。但莉香还是觉得:“应该要与公婆沟通,至少应该让他们知道,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我有权利决定小孩跟谁姓,也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意愿。子随父姓虽由来已久,却不是理所当然的。”


子随母姓,不只与妈妈有关


莉香做好了被拒绝的准备,也预设过被拒绝后,自己坚定表达意愿的场景。令她没有想到的是,电话中公公听了她的想法后,没有明确说可以,也没有明确拒绝,只是机械性地回应了几句后便挂断了电话。几分钟后,婆婆的电话打来了,她告诉莉香,孩子随母姓是妈妈的选择,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莉香将自己的经历在网上分享后,收获了众多网友的点赞,有人说她的做法是对妈妈“冠姓权”的维护,有独生女同样表达了想要子随母姓的想法,还有人评论“姓这个字,就是‘女’‘生’”。


这些超乎预期的评论让莉香感到意外和高兴,虽然她初始未将子随母姓与女权、社会平等联系起来,但她的行为在无形中唤醒了一部分女性争取子女“冠姓权”的意识。一位女性朋友告诉莉香,自己在她要求二胎随母姓这件事的启发下,同丈夫表达了二胎随母姓的意愿。“只不过,这名女性好友和丈夫爆发了激烈争吵,她的丈夫拒绝了随母姓的要求。”莉香说。


此外,莉香也看到了不少男性对此事的不认可。在网上,有网友评价:“亲兄弟搞得跟表兄弟似的,有什么意思呢?”在现实生活中,莉香的男性朋友在得知此事后,几乎都会发出一声意味深长的惊叹,那声被抬高的“啊”似乎在说:你们家是不是女强男弱?你是不是对姓氏传承有执念?相似的场景,家住山东济南的赵自环也曾经历过。


她将儿子改为母姓后,收到了身边人褒贬不一的评价。家人告诉赵自环,丈夫肯让渡“冠姓权”就足以说明丈夫思想之开明、为人之豁达,她更应善待丈夫;而她身边的一些男性则会以调侃的语气,称她要求小孩随母姓的做法是在欺负丈夫;还有些网友则通过她的分享帖私信咒骂,称她的行为是对男权的挑战,甚至说她践踏了丈夫身为人的尊严。


于赵自环而言,这些言行并未对她的生活造成实质性伤害,她人生中的艰难时刻已随着时间流逝渐行渐远。生下儿子前,赵自环曾两次有孕,但都因为意外胎停而被迫流产。她与丈夫前往医院检查,医生给的诊断结果是抗磷脂综合征,这是一种常发于女性,会造成女性习惯性流产的病症。


流产两次后,赵自环加入了一个线上试管婴儿群,她在群里不断获取有关试管婴儿的知识,当看到有人评价试管婴儿花费高但成功率低,且母体会遭遇严重损害时,她放弃了试管婴儿的想法,也渐渐打消了生育的念头。


彼时丈夫安慰她,没有孩子并不是她的错,他们可以过丁克生活,也可以领养一名小孩,然后将小孩抚育成人。也许与心境放宽有关,半年后,赵自环意外怀孕。为了保胎,她开始了漫长的打针史,针剂从肚皮处扎入,每日打两针,连打七个月。虽然打针的日子很痛苦,但赵自环仍对即将到来的生命充满了期待。


可生育后,期待被接踵而至的新问题打破,因为长期促排且经历了两次流产,赵自环的双侧输卵管均被堵塞,她的腹部也因此出现了疼痛下坠的感觉;儿子每至深夜就会反复醒来、啼哭不止,而当时丈夫因为工作原因,经常出差;工作上,原本处于上升期的赵自环也渐渐被边缘化,她被调往边缘科室,身上的资源也渐渐被移交他人。


种种因素影响下,赵自环的心情每况愈下,似乎只有让儿子改随母姓,她内心的抑郁之情才能得到缓解。丈夫得知她的想法后,表示需要三天考虑。三天后,丈夫询问道:“如果让孩子随母姓,你的心情会好些吗?”赵自环回答:“会。”于是丈夫带赵自环和儿子去派出所更改了姓氏。


赵自环将儿子随母姓的事情告诉了父母,父母显得有些担忧,他们反复向赵自环确认她的决定是否惹得丈夫心生不快。得知女婿并不介意后,赵自环的父母才由衷感到一丝高兴。“对父母而言,获得儿子的‘冠姓权’可能意味着孩子属于我。”赵自环说。


2022 年7 月3 日,北京。一对母子在体验展览中的装置。(图/ 视觉中国)


越独立,越强大


儿子改随母姓前,莉香曾短暂陷入犹疑,她担心公婆会差别对待两个孩子,将随父姓的大儿子看成是亲孙子,将随母姓的小儿子看成是外孙子,也担心丈夫会格外关注大儿子,而减少对小儿子的关怀。


好在,她担心的这些情况均未发生,丈夫和公婆一如既往地关心、爱护小儿子,关心程度甚至超过了大儿子。但她也意识到,如果她与丈夫只生育一个小孩,让小孩随母姓的想法会更难践行。她曾在网上看到有母亲为了争夺子女“冠姓权”,不惜与丈夫对簿公堂,原本幸福的小家也因为“跟谁姓”分崩离析。


在她看来,每个家庭面临的情况不同,随母姓面临的问题和限制也各有不同,妈妈们不能单纯地用“能不能随母姓”判断家庭幸福与否。赵自环则认为,随母姓能不能实现,最重要的因素可能在丈夫。如果丈夫不能平等地对待妻子、用心爱护妻子,随母姓则只能沦为空谈。


生育前,赵自环和丈夫想要生育两个小孩,生育后,生二胎的想法渐渐被磨灭。她希望丈夫能接受结扎手术,并告诉丈夫如果再次有孕,她的人生便只剩下两种选择,一种是意外胎停后流产,一种是生完二胎后,自己再次陷入人生低谷,继而心情抑郁。


丈夫接受了赵自环的建议,到医院做了结扎手术,这让她感受到了爱和关心。赵自环和丈夫已经相携走过13年,他们一起从大学走向职场,从单身步入婚姻,从子女成为父母,这13年奠定了她和丈夫的感情基础,也使他们更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而在现实生活中,赵自环见过太多不尊重女性的案例,例如丈夫家中的族谱会详细记录家族中男性的姓名以及主要成就,女性却只能被书以“某某氏”,名字不知所终;再比如,同事的姐姐因为生育问题,惨遭婆婆诟病、丈夫忽视,丈夫甚至在婆婆说出“生不了孩子就离婚”时选择默认。


“有了孩子,大部分男性的生活和婚前没多大改变,而大部分女性却要承受身体损伤、事业受阻等风险。”赵自环称,她的父母曾出钱帮助她购买车、房,并在孩子出生后帮助照料小孩,而她本人自始至终辛勤工作,也因此,她将子随母姓看成是追求“公平”的表现。


同样与丈夫相携十几年的张女士曾和丈夫提及让小孩随母姓,也曾得到了丈夫的同意。但因为考虑到异姓兄弟相处的问题,也为避免反复向周围人解释兄弟异姓的原因,她最终放弃了子随母姓。赵自环并不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在她看来,妈妈争取子女“冠姓权”无可厚非。


闲暇时间,她阅读了上野千鹤子的《父权制与资本主义》,也读了波伏娃的《第二性》,这些书籍让她深刻意识到,女性只有在经济独立的前提下,才有资格争取个人权利,才有能力和男性谈平等与民主。


面对部分网友的不认可,赵自环表示:“分享经历是为了倡议女性自立自强,从传统的‘女主内’的家庭模式中脱身出来,立身社会,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毕竟女性地位的提高是以经济独立、人格独立为前提的。正像鲁迅先生说的,‘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新周刊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本文作者

邢亚琪
邢亚琪
MORE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

推荐阅读

    文化
    原创
    朱利安·奥培风格就像画板上的颜料一样,我从不相信
    27点赞·0评论
    文化
    这样的“废物”谁不爱?
    31点赞·0评论
    文化
    原创
    源于孝子传说的养老町
    22点赞·0评论
    文化
    原创
    广州三年展 太需要一个相聚的理由
    31点赞·0评论
    生活
    原创
    寺庙,备考人的向往之地
    15点赞·0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查看更多文章
新周刊杂志 No.630
上一篇
产后抑郁,只有新手妈妈才懂
文 | XY
下一篇
婚姻之外,成为母亲的另一种可能
文 | 高滔滔
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商务合作公司公告加入新周刊
©2021 neweekly.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内容归属广东新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以商业目的使用网站内容需获许可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互联网新闻许可证
粤ICP备16113305号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681号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