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恺 哥
编辑 | 晏 非
题图 | 谷歌地图
封面 | 《旧案寻凶》
距离巴厘岛命案发生已经过去一周,笼罩在洲际酒店上空的迷雾仍未散去。从印尼警方、当地媒体公布的调查报告中,公众可获取的信息十分有限:
一对情侣在入住酒店后不到一天身亡。男性死者仰面躺在酒店走廊上,尸体左右两侧各有11~12厘米长的开放性伤口,女性死者泡在房间的浴缸内。双方被发现时,均为浑身赤裸的状态。
根据法医的初步结论,男方身上的伤口为利器所致,女方脖子上有呈线状的淤伤,生前可能被人用绳子勒过,且胃中发现大量液体,正在等待进一步的毒理学检查的结果,以确定死者生前是否中毒。
案发后,国内外都有媒体在持续跟进报道。(图/新闻截图)
巴厘岛凶案的新闻报道一出,立马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这座小岛的财政收入中有60%来自旅游业,而在新冠疫情前,中国是巴厘岛最大的客源国。因此,“尽快找到真相”不仅仅是给家属一个交代,也是为了安抚众多游客的恐慌情绪,消除潜在的不安全因素,防止悲剧重演。
5月6日,当地警方表示政府高度重视此案,已成立专案组全力查办案件,并将与中国驻登巴萨总领馆保持密切联系。最新消息显示,警方对15名相关人士进行了调查,其中包括酒店员工、熟悉酒店位置的外国人等。
5月5日,朱兴龙总领事紧急约见登巴萨市警局局长,了解案件侦办进程,并就确保中国公民在巴厘岛旅游人身安全交换意见。(图/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登巴萨总领事馆)
面对这起发生在五一假期的国际命案,印尼警方所展示出的对于此案的处理态度和调查进展,引发了不少人对当地社会治安和警方能力的担忧。
在国内,从刑侦专家、法医到普通网友,越来越多的人针对已有的案情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推理和猜测——巴厘岛命案,已经掀起“全民侦探”的热潮。
笼罩在酒店中的阴云
与大部分被警方迅速侦破的刑事案件不同,巴厘岛命案之所以得到如此高的讨论度,是因为当中有许多看起来不合常理、离奇怪异的细节。
尽管目前警方披露的案情有限,但从酒店公开的监控录像中,人们仍可以大致梳理出一个案发前后的时间线:
当地时间4月30日晚上8点,女方独自一人在酒店前台办理入住,住进了4223号房间(4栋2楼23号房)。5月1日凌晨0点左右,男方抵达酒店大堂,两人在大堂会合后一起回到房间。
0点50分,男方离开房间,在隔壁的4222房门前查看片刻后回房,随后酒店服务生前来送餐,停留2分钟后离开。6点32分,男方挣扎着爬出房间到走廊呼救。
11分钟后,4228房间的旅客打电话给酒店方,说听到走廊上有呻吟和呼救的声音。6点55分,酒店工作人员来到现场,发现男方已失去生命迹象。
根据警方披露的案情,人们梳理出案发当日的时间线。(图/凤凰网截图)
在已知的信息面前,公众还有很多疑点没有得到解答:这起事件的性质究竟是自杀、互杀还是他杀?凶器是否在现场?酒店的安保措施如何?警方的办案效率是否太低?……
悬而未决的一场案件,引发了全民的讨论与推理。
当地游客提供了不少关于事发酒店的细节,并质疑酒店存在安全隐患:两位死者入住的二楼房间地势较低,且与隔壁房间有连通门;酒店的一侧是公共沙滩,面朝沙滩的阳台门均为木门,外来人员有可能通过阳台进入房间。
在公众号“没药花园”上长期分析犯罪案件的人类学博士何袜皮,根据当时已有的线索做出推测、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女方在独自一人办理入住手续的时候,很有可能被作案团伙盯上了,从阳台进入时惊醒两位受害者,从而导致命案发生。
从地图中可见,事发酒店的外围就是一片海滩。(图/谷歌地图)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巴厘岛第一次发生命案。2018年1月6日,中国驻印度尼西亚登巴萨总领馆曾发布公告称,一位中国公民在当地遇害身亡,提醒在巴厘岛的中国公民注意安全。
对于公众关注的警方侦查进展,中国政法大学的马皑教授从专业角度出发,科普了常见的警方侦查流程:
首先要对这个事件定性(自杀、互杀、他杀),进而调整侦查的方向,“有一点值得琢磨:警方走访排查了15个人,说明他们已经将调查的重心,从酒店的房间往外挪了”,这意味着可能有第三人的介入。
悬而未决的一场案件,引发了全民讨论与推理。(图/B站@马皑教授)
在互联网上,不少网友纷纷给出了自己的推测,但大部分想法很快被推翻。
有人根据“11~12厘米长的开放性伤口”,结合东南亚的都市传说,认为当事人的死因是被“噶腰子”,随后很快被专业的医学博主排除这一可能;也有人根据媒体报道,捕捉到男方“玩币圈”的信息,猜测可能是因币圈引发的凶杀案。
在巴厘岛命案的相关话题下,越来越多的“网络侦探”正在参与其中,梳理线索、分享思路。
人们为什么如此热衷于“破解”巴厘岛命案?这对于案件本身,能起到帮助作用吗?
悬而未决的疑案,
与无数个可能的真相
从最近的巴厘岛谋杀案,到2020年的杭州杀妻案,再到早年间的蓝可儿失踪案,几乎每一次有受害者出现,都会势不可挡地引发一轮“全民侦探热”。
国外甚至还有专门的网络侦探论坛(Websleuths),聚集了DNA分析员、执法人员和对推理破案感兴趣的普通人,针对上千个轰动全国的知名悬案展开讨论,网站创始人格里菲斯也经常在YouTube上直播讨论热门案件。
人们为何容易沉浸在真实的犯罪事件中?在一场扑朔迷离的谋杀案面前,你很难抑制住自己对于事件本身的讨论欲望,因为好奇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
针对疑难悬案,国外甚至还有专门的网络侦探论坛。(图/ Websleuths)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社会学教授Jooyoung Lee曾以车祸为例进行解释:“当你在高速公路上开车,看到连环车祸和一堆残骸时,总会对发生了什么感到好奇,尽管你很可能知道这是一个非常悲惨的故事。”
他同时也提及,反复观看与命案相关的新闻、体会“现实生活中的恐怖”,会让人们觉得自己是故事中的一部分,从而产生“要出一份力”的使命感,希望自己也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来协助调查和破案。
这种“在场感”与“关联性”,在巴厘岛命案中尤为明显。
命案发生时正值五一假期,巴厘岛是不少中国人的旅游目的地,甚至还有一位中国游客,事发当天就住在酒店同一层的4217房间,还从工作人员清洁过后的走廊上路过,没有察觉到异样。
不少人看到新闻的第一反应都是感到后怕:“之前去巴厘岛旅游的时候,酒店阳台连着房间的玻璃门根本没有锁,直接推门就能进,安全隐患非常大。”
尚未得出定论的案件,也让其他游客担心“本可能是我”。(图/《白莲花度假村》)
一场发生在知名旅游胜地、尚未得出定论的命案,无疑会让人担心当地的社会治安,这事关所有人的知情权和安全保障。
在这一层面上,各路媒体和“全民侦探”展开的各种讨论,有助于起到公众监督的作用、持续保持事件的热度,迫使警方展开调查和公布真相。
另一方面,从过往的例子来看,“全民侦探”还真有可能对侦破案件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就在2022年,微博博主@茅十七 分享了宜宾江安县“水库女尸案”终于破案的消息。10年前,警方曾在微博上征集过关于这起命案的线索,当时只有一张被水泡烂的车票。正是“网络侦探”们将其拼凑出了大致的模样,并提供高度相似的上海浦东巴士车票,为警方提供了追寻方向。
“网络侦探”尽管并非专业人士,但也有可能提供不一样的视角。(图/《不良执念清除师》)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事态演变,也有人开始担忧“全民侦探”在道德伦理上存在的争议。
一方面,在网上过度“人肉”受害者的背景资料和社交账号显然可憎,我们显然不该侵犯他人的隐私,怎样的讨论才是适度的?另一方面,主流舆论所做出的推断和定论,是否会对尚未定罪的嫌疑人造成“网暴”,影响警方的调查走向?
针对巴厘岛案件引发的“全民侦探热”,湖南睿邦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刘明指出,如果未经家属同意擅自发布及拼凑生活细节,将涉嫌侵犯当事人的肖像权、名誉权和隐私权等。谈论案件本身、追求真相没有错,但不应歪曲了重点,转移到受害者的私生活上。
另一方面,全国律师协会行政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袁裕来也提到过,“舆论审判”对司法造成干扰的情况其实极少,人们不必过度担忧,“(恰恰相反)更多案件能够得到公正审理,是因为舆论监督起了作用。在一些官二代富二代、权力财富对司法公正干扰很大的情况下,过分渲染舆论审判这个概念,反而奇怪。”
对于巴厘岛命案的关注和讨论仍在延续。(图/《漫长的季节》)
目前,对于巴厘岛命案的关注和讨论仍在延续。只是,人们都心知肚明,文学作品中的悬案往往会被宣告侦破,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命案却迟迟等不到一个真相。
我们或许永远都无法知晓答案,只能在不断关注和追问中等待下去。
校对:杨潮
运营:鹿子芮
版:杨悦
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