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0日,广州。在商场外的广场上休闲的人。(图/高菲)
2022年,政经界的每一次动荡都关乎每一个普通人。
微观层面,村镇银行爆雷等事件的出现,让不少人对投资产生怀疑;宏观层面,俄乌冲突爆发、国与国之间的分歧愈加明显。
这些微观和宏观的变化将如何影响普通人?
普通人是否还有投资的必要?
我们未来面临的问题和潜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经济学家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以下为《新周刊》对话管清友实录。
《新周刊》 :你曾在年初提到2022年将是分化的一年,时至年尾,你是否还会用“分化”形容这一年?
管清友:2022年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是分化的,这种分化是一种长期现象,未来仍会存在。
整体来看,今年全球政经格局分化的表现主要有几点: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发展的主题,其内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只不过,这种变化目前还无法被有效总结;
另一方面,以俄罗斯出兵乌克兰为标志,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和分歧也越来越显性化,俄罗斯和乌克兰在非战争年代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释放了一个并不积极的信号;
再者,中美关系发生质变,大国在全球经济的治理、金融的治理以及热点问题上都出现了很大的分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去全球化、逆全球化、美联储加息等对其他国家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全球治理赤字也因此越来越大。
在未来一年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内,上述表现有可能会继续深化,届时分化将表现出几大特点,即大国博弈更加激烈,经济波动更加剧烈,金融市场的动荡更加频繁,地缘政治事件可能会更加多样,军事冲突的概率也会增加。
《新周刊》:你如何看待今年出台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我们目前主要面临哪些问题?
管清友:今年施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正在尝试消除合成谬误的问题,公共卫生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力求使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社会民生有机结合起来。
短期内,这种调整是我们仍要不断尝试的。
长期来看,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中国经济正在经历升级转型,中国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
在这个十分惨烈的过程中,一些企业注定会被市场淘汰,一些新的产业、机构也会纷纷涌现。
要解决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就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不能出现偏废,即不仅要看到新旧动能在转换,也要看到新的动能还无法完全应对旧动能衰退所带来的压力。
我们不能太想当然,要实事求是,既不能打压传统动能,也要不断注入新动能。
《新周刊》:今年出现了村镇银行爆雷、房贷利率下调等热点金融事件,你如何看待这些事件的出现?
管清友:村镇银行爆雷主要体现了监管上的一些问题,这是很多机构都会出现的情况,虽然其发生的概率在增加,但中小储蓄户不用过分担心。
一方面,这类事件传染性强、影响大,往往会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处置;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对风险的能力也在提升,这些事件的出现不会改变大态势。
房贷利率下调则是国家根据房地产市场情况,鼓励需求的一种措施,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但是不得不承认,在强化监管准备、落实“房住不炒”等大政策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同时也出现了次生问题。
这不意味着大政策方针是错误的,而是说明无论是金融还是地产,其本质都不是一个简单的机械运动或者线性运动,它是生物学运动,或者说非线性运动,我们不能用牛顿力学时代的思路去解决爱因斯坦相对论时代提出的问题,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反思总结的。
《新周刊》:我国经济增长已经触顶了吗?未来经济增长的潜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管清友:整体而言,消费、出口、投资,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中国经济始终未到达增长最高点,我们增长的潜力仍然是巨大的,我们可通过多种方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条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这是过去中国取得经济奇迹的共识性经验,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坚持下去。
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力还是在于消费,当然,消费不光是实物的,还包括文化消费、服务消费等,它关乎各行各业。
为促进消费,我们需要尽快优化公共卫生政策,稳定预期、稳定信心,建立社保制度,然后兜住民生底线,通过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居民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收入分配当中的比重,切实地解决减税、降费、降低负担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与老百姓息息相关。
一言以蔽之,重启消费就要有钱、有信心,然后有一个稳定的环境。
《新周刊》 :未来,普通人是否还有投资的必要?
管清友:新的一年,普通人是否还有必要投资不能笼而统之。
在大部分普通人看来,投资不仅是B选项,同时也可能是亏钱最快的方式。
投资就像丛林冒险,我们作为旅行者,在进入丛林前一定要系统评估自己是“青铜”还是“王者”,但很多人往往会误估自己的段位。
还有些原本生活在丛林边缘的人,他们可能会认为,试探性地向丛林内部推进无伤大雅,但危险往往潜伏其中。
可以说,每个进入丛林的人无一不想有所收获,但真正能在丛林中生存下来的,一定是那些具备专业冒险知识、配备有专业工具,同时还具有良好体魄的人。
在金融知识储备量贫乏的情况下,“有钱就投资”其实不是投资,而是“当韭菜”。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