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7 月6 日,北京。在胡同散步聊天的人。(图/ 视觉中国)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不同的转折阶段,对老年人来说,退休无疑是重要的一个阶段,意味着一种新生活的开始。
2022年9月,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预计“十四五”期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人,占比将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人,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这意味着从现在开始至未来10年间,“60后”群体持续进入退休生活,我国也正式进入退休高峰期。
面对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的现实,人们对“退休”二字的关注也延伸到公共服务供给、社会养老体系等话题。
如今,多元化养老方式、观念和态度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年轻人想早点退休,退休的人想继续就业。
多少岁退休,才是最好的选择?
最近几年,延迟退休一直是个被讨论得很热烈的话题,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是60岁,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退休年龄是65岁。
但65岁并非绝对的退休养老时间。《不退休:10条献给老龄化社会的建议》一书认为,老年并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可怕。
该书作者卡米拉全面刷新了所谓“老年人”的观念。在书中,卡米拉引用日本人近年提出的老年新概念——“年青老者”(Young-Old),让人耳目一新。
卡米拉认为,60岁至75岁不算老。
卡米拉说:“人们需要改变对50多岁、60多岁以及70多岁人的态度,认识到延长的不是老年,而是中年。正所谓今天的50岁就是新30岁一样。我们并没有像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快速变老,而且你比你想象的要年轻。”
长寿时代的到来将会改变传统的“学习—工作—退休”三段式生活模式,人们工作和学习的时间会延长。
随着科技的发展、行业的变迁,人们为维持工作能力,需要持续学习,在工作和学习之间反复切换,从三段式人生变为多段式人生,为适应多段式人生和更长的学习时间,需要提前养成储备的习惯,以从容面对新的人生变化。
由于过早退休,很多老年人因为不适应变化,在退休后的最初阶段或多或少会遇到各种心理障碍,严重的甚至出现“离退休综合征”。
离退休综合征,指老年人由于离退休后不能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出现的焦虑、抑郁、悲哀、恐惧等消极情绪,或因此产生偏离常态行为的一种适应性心理障碍。
这种心理障碍往往还会引发其他生理疾病,影响身体健康。
昨天还在忙忙碌碌上班工作,今天起则不需要去上班了——面对生活的巨大改变,很多老年人有些措手不及。
尤其对于在退休前工作紧张忙碌、埋头事业的人来说,他们对退休后的清闲生活更是难以忍受。
因此,不少银发族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会继续工作一段时间,而这种选择并不仅仅是因为经济的问题。
2022 年10 月31日,杭州。78 岁的岳明超在免费瑜伽课上指导他的学生。(图/ 视觉中国)
退而不休,银发打工族有底气、为自己而活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人就业将成为一种新常态。2022年8月,中国老年人才网上线,有68%的长者退休后再就业意愿强。
银发打工潮早已在世界各地风靡,银发打工族的增长趋势,也正在中国蔓延。
“退休后什么事情也不做,是很难熬的。老人应当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65岁的邹建国说。
邹建国年轻时就职于一家国有企业,是一名技术骨干,拥有专家级的职称。60岁退休后,邹建国受到了公司的邀请——希望他能作为特邀专家,不定期给企业新员工进行技术上的培训。
这种企业培训往往是封闭式的,在一个酒店进行,一连培训两三天。邹建国欣然答应下来,并且在每期培训前都认真准备讲义和培训内容。
邹建国的身体还算硬朗,除了罹患多年的糖尿病外,并没有太多健康方面的顾虑。对于邹建国来说,培训强度不算大,忙碌的时候一个月两三次培训,闲时两三个月才一次,他表示完全可以接受,家里人也非常支持他。
邹建国说:“刚退休那段时间,我感到非常空虚和焦虑,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打发时间。当公司邀请我回去给员工培训时,我几乎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工作能让我的脑子保持思考,预防老年痴呆症,身体条件允许的话,我愿意一直工作到80岁。”
对于具有专业技能的退休老人来说,他们更容易重回职场,尤其是在教育、医疗、会计等行业中,这些“技术型老人”不仅能成功实现再就业,并且可以获得相对体面的薪资待遇。
1959年出生的陈萍萍,前阵子刚过了64岁生日。陈萍萍在退休前是社区医院的一名护士。
50岁退休后的她,选择继续到一家中英文国际学校当校医。
陈萍萍拿出了她在学校获得的十年优秀员工奖牌,奖牌中间刻着“10”的字眼。她真没想到,这一做就是十年。
哪怕过了60岁,陈萍萍依然在不断学习,经常参加安全急救等各种医学培训班,还在63岁的时候考了一个国学讲师的证书。
在陈萍萍看来,达到退休年龄并不等于退出社会,老年人也可以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既能贡献经验和智慧,也对本人晚年健康有帮助。
至于打算做到多少岁才“退休”,陈萍萍说:“等儿子需要我帮忙带孙子的时候,我就去帮忙。否则,我还不舍得这份工作呢。”
近年来,中老年再就业渠道正在逐步打通,很多地方出现了针对老年人的专场招聘会。江苏、浙江、海南等地,开始上演针对“银发精英”的“抢人大战”。
与此同时,各类求职平台纷纷为银发族推出专场招聘活动,推出针对老年群体的就业专场,中信出版集团、爱康集团、布朗教育集团等来自不同行业、领域的24家企业参与招聘。
对很多年轻人来说,银发打工族的就业,是否会抢了年轻人的“饭碗”?
对此,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陆杰华说:“老年人就业群体并不是所有人都就业,大部分就业的老年人第一相对健康,第二有就业意愿,第三有技能或通过培训能提高技能,第四老年人就业不大可能像退休前一样是全天候的。很多老年人是弹性就业,有些老年人就业的行业是年轻人也不太愿意去做的,两者并不会相互挤占。”
个人养老金规划,宜早不宜迟
医学博士常青在《如何老去》一书中写道:“今天,医学必须面对这一新事实:大多数人将活得很长,他们在很高的年龄才会死去。”
常青认为,我们更应该做的是从整体的角度看人类群体的发展趋势,理性地看待人类的生命长度,以及由长寿带来的生命阶段内涵的改变。
要做到这一点,不在于依靠别人或者社会、国家,而在于老年人能够学会“自处”。
当大家都在进行“未来生活前置思考”的时候,乐观面对“变老”的中国居民,正在以“新养老主义”规划自己的理想养老生活。
他们积极参与养老投资,储备资金实力与底气。如今,养老投资方式的选择更加丰富多元,养老问题不再仅仅是中老年人思考的问题,提前规划养老俨然成为一种趋势。
2022年以来,国务院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在总结过去试点的基础上,设计了各种个人养老金投资产品。
2022年11月4日,人社部等5个部门公布了《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现已在36个城市、16家银行开始发展个人养老金业务。
2022年11月18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印发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个人养老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工商银行、农银理财等34家机构拿到首批“许可证”。
各机构将按照相关规定推出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个人养老金产品。
个人养老金是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参加个人养老金,有利于参加人再增加一份养老积累,进一步提高老年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可以预料,2023年将是我国个人养老金发展的历史元年。在传统观念中,养老主要靠子女赡养、退休金等,但如果考虑到通货膨胀、退休后失去收入来源,仅靠退休金难以满足养老需求。
中国社科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金龙就表示,将个人养老金制度从产品制变为个人账户制,未来个人养老金账户发展规模将有很大增长空间。
老年人希望在为人父母、子女、同事等身份标签外,拥有和谐、乐享自我的体面生活。养老规划的目标并不是退休和养老,而是早日实现人生自由。
当养老储备达到一定程度,人们可以自由选择是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还是继续工作,且不必为生计而工作。自由时间的早晚,取决于当下的选择。
进步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希望“有尊严地老去”,在物质、精神层面更好地掌控变老之后的生活质量。
越来越多的“养老规划党”以新的方式和理念,规划着未来的自己。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个人养老规划越早越好,参与个人养老金投资计划是上策。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