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为今后的科幻影视创作打造了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范本。图为剧版《三体》海报。(图/ 由被访者提供)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指出:“未来的可能性远超过我们的想象。”百余年来,人类通过科学幻想(即科幻)描摹这种可能性。对现实的反思、对未来的忧虑甚至恐慌,以及对人性的赞颂,优秀的科幻作品几乎都是围绕其中一个乃至多个主题所展开的。
从文学到影视,科幻的呈现方式日渐丰富。在影视中,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或者说不同的文化在通过科幻进行主题呈现时,选取的侧重点与形式不尽相同。
就中国影视而言,尽管在许多类型和题材上已经接近甚至齐平国际领先水平,但科幻类型佳作的出现比率一直很低,尤其在剧集赛道,该类型作品的数量本来就屈指可数。而《三体》剧集的问世无疑打破了这一僵局。
自开播以来,各界对该剧的评价以好评居多,豆瓣8.3分(截至记者发稿)的评分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在剧作、制作、表演等层面,该剧自然有其成功之处,影视层面的突破不一而足。不过,真正使其树立中国科幻剧新形象的一大成就是:它形成了一种新的科幻剧风格——以科幻之名,串联起中国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既有科幻类型中常见的对现实的反思、对未来的忧虑甚至恐慌、对人性的赞颂,更有对中国灿烂文明史的致敬与传承,以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解读。
这是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人文科幻”风格。于是,人文气质贯穿始终的《三体》为今后的科幻影视创作打造了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范本,成为为中国科幻剧投石问路的存在。
现实世界:文艺而克制
既然《三体》剧集是一次尊重原著的影视化改编,那么角色设定及大部分台词都是作品整体风格的“固有部件”。如果要形成新的风格,那么情节编排、视听层面的设计等“灵活部件”,无疑为主创提供了更多机会。
以时空划分,本剧包含现实、游戏、红岸等3条故事线。在现实世界里,“人文科幻”风格首先在美术设计层面得以展现
。盛满书籍和书法的房间、内置彩色Java游戏《贪吃蛇》的手机、照片洗印暗房、电视上的科学新闻……在开篇的短短5分钟里,几个场景中均出现了文化元素。
下一幕,男主人公之一汪淼(张鲁一饰演)前往ADC作战中心,宁波博物馆的外景赫然出现。在装潢现代的室内,男主人公之一史强(于和伟饰演)带汪淼走过悬空的恐龙化石与墙上的画作。在另一个主要角色常伟思(林永健饰演)的办公室里,可见世界地图、书籍、工艺品。
这三个人物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人”,但都置身于人文感的环境当中,不论是观众生活中常见的,还是故事中虚构的,主创都没有为了强调“这是一部科幻剧”而采用夸张、悬浮的设计,而是用写实手法令人信服。
虚构组织“科学边界”是该剧科幻性的主要承担者之一,其据点在典雅的中式庭院中实地取景。与虚拟拍摄、搭景拍摄相比,真实的环境能够形成一股外力,弥补虚构的“悬浮感”。
另一个主要角色老年叶文洁(陈瑾饰演)的家质朴温馨,散发着浓郁的人文感与年代感,与其老一辈知识分子的身份高度契合。从家具到陈设,这个居家环境写实而日常,勾起了许多观众对文化人的最初认知与敬意,从而引发共鸣。
现实世界的日常感和人文感也在其他角色所处环境中有所体现,例如慕星(杨蓉饰演)、潘寒(张峻宁饰演)见面的咖啡厅,抑或丁仪(王传君饰演)、沙瑞山(孔连顺饰演)生活、工作的地方。
在“现实”这条故事线里,需要通过特效或动画呈现的科幻元素、角色思维和心理活动为数众多,一旦处理不好,极易被诟病“五毛特效”,而该剧并未沦落到这步田地。究其原因,保持克制或许是比高超技术更为关键的一环保障。
汪淼在北京街头出现幻觉,特效开始显现。这是一个虚实结合的特效场景。当红墙绿瓦和路人渐渐模糊,红色的球指引他走过一个个未知的紫色调窗口。
画面一转,申玉菲(李小冉饰演)正在给“科学边界”成员们开会。阐释“农场主假说”时,几段特效动画穿插在演员表演当中,不过度炫技,克制地完成了辅助角色发言、帮助观众直观理解的任务。
在随后出现的现实世界特效场景中,这份克制能够得到保持不但难能可贵,也促进了该剧“人文科幻”风格的形成。与此同时,剧中也不乏宏大的特效场面,尤见于游戏场景之中。
组图(从上到下): 汪淼(张鲁一饰演); 史强(于和伟饰演);常伟思(林永健饰演);老年叶文洁(陈瑾饰演)。(图/ 由被访者提供)
游戏&红岸:宏大而厚重
剧中的《三体》游戏几乎没有“小”场景,都是“大”场景。这里的“大”不仅在于物理尺度,也在于元素的应用及氛围的营造。
倘若将播放进度直接拖至汪淼出现在荒野上那一刻,你也许会恍然觉得这是张鲁一曾经饰演的古装角色出现在了战后废墟上。当乱石反向飞升而起,石阵组成的庞然大物提示着这里是《三体》游戏的世界。
诚如一位网友所言:“在汪淼进入游戏的那一瞬间,我并没有联想到外星文明,而是将汪淼所看到的景象和《千字文》中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联系在了一起。”
伴随玩家行动和时间推移,游戏场景里风云起伏变幻、色调冷暖交替,不变的是宏大而厚重的气氛营造。游戏中的建筑和设施也按照同样的风格进行设计,如壮观的人列计算机。
秦始皇一声令下,秦兵用陕西方言传递号令,由3000万秦兵组成的人列计算机开始运作。这个宏大的场面一经播出便引发强烈反响,有网友赞叹“伟大”“震撼”,更有人表示“甚至超过了我读书时的想象”,直呼“梦回奥运开幕式,真的是太棒了,科技感满满”。
有观众发现,台词中出现了关中方言、配乐中出现了秦腔,留言道:“这叫啥,传统与科幻结合吗?”“历史文化与未来科技的碰撞和融合,打眼一看就是中国科幻剧。”
相较欧美、日、韩等影视领军者,中国所拥有的历史文化积淀要厚重得多。历史文化与科幻的结合似乎在为中国科幻剧提供新的灵感。《三体》游戏的设计、历史人物和典故的运用正是这些积淀里长出的硕果,这不仅是作品自身的一大特点,也是其区别于海外科幻的差异性所在。
也许有人会问:历史和传统文化元素过多是否会喧宾夺主,从而令一部科幻剧不够科幻?
对刘慈欣影响深远的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在《地光》中写道:“有人说,历史从来不会重演,但同样的历史情况会复现。”于是,赫拉利在开头就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们之所以研究历史,不是为了要知道未来,而是要拓展视野,要了解现在的种种绝非‘自然’,也并非无可避免。”
所以历史非但不会过时,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展开科学幻想。剧中,红岸不过调用了半个世纪前的历史元素,就已营造出厚重的科幻氛围,不难想象,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将为科幻提供多么丰富的灵感。
超越时空的“人文科幻愿景”
当然,一部影视作品的厚度离不开其内核,即观念和精神,它往往对作品的整体风格起指导作用。
作品的观念和精神主要通过角色体现,用台词直接阐释,或借助情感进行传递。剧中角色的思想无疑是外化的,情感的呈现方式则内敛许多,仿佛在呼应中华文明的情感特质。
史强对汪淼说“你归零,我也跟着一起归零”,汪淼对妻女爱护有加。友情、亲情与爱情在剧中舒缓流淌,大义和大爱则通过角色的一些重大抉择和情节冲突点迸发出来。
优秀的科幻作品有自己的世界观乃至宇宙观。作战中心的一次次会议、“古筝行动”等展现出人类的团结、智慧与坚定。
内核中的这些瑰宝共同构成《三体》剧集的现实意义,由此可见,当我们讨论影视作品的现实意义,不应将视野局限在“现实”,而是努力成为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成为不同文化的桥梁,既赞颂已有的美好、批判已有的丑恶,更起到对未来的启示与警示作用。
将“人文”与“科幻”组合起来去定义《三体》剧集形成的新风格,不是1+1=2,而是1+1>2——词语尚且随着时代更迭不断延展、丰富,何况是一种科幻风格?
“人文科幻”风格的形成是原著与出品方、制作方及全体主创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其影响下,新声音和新畅想翩然而至。
在国内,有人视其为中国影视复苏的信号之一,有人认为该剧在科幻的蓝海中激起了属于中国的涟漪,还有人因此相信“三体宇宙”将会成形……在IMDb、Viki等海外网站,外国观众发布了许多正面评价,称其精彩、非凡、改编成功。
业内也有好评传来。中国电影家协会原秘书长饶曙光认为该剧在多个环节显示出“中国电视剧发展工业化的新提升”;资深剧评人主理的公众号“影视独舌”视其为“超越性品格的文艺创作尝试”……
好评居多的场面令人喜闻乐见。自2015年全球掀起“三体热”及刘慈欣作品影视化浪潮以来,国人一直盼望着《三体》的改编。如今,过半受众的认可使《三体》剧集成为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刘慈欣小说影视化作品之一。
“人文科幻”风格是对这些成绩的锦上添花,能为中国科幻剧寻到一条可行之路——也许众主创在一开始未必有如此宏大的愿景。既然这个方向已经由《三体》剧集前进了一步,那么有理由相信,余下的九十九步将由更多、更优秀的创作者与作品共同走完。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